香港的精神健康問題一直備受關注,尤其是在近年的社會事件和疫情衝擊下,市民的心理?壓力和情緒困擾日益增加。根據衞生署的統計,2019年香港的自殺率為每10萬人中13.2人,較2018年上升了8.6%。此外,根據香港大學的調查,2020年香港的抑鬱症患者比例為每10人中1.4人,較2019年增加了一倍。
精神健康問題不僅影響個人的生活質量和社會功能,也對社會和經濟造成沉重的負擔。根據香港中文大學的研究,2018年香港因精神疾病而引致的經濟損失估計為每年約600億港元,佔本地生產總值的2.1%。因此,加強精神健康的預防和治療,是香港社會的重要課題。
然而,面對高達千億港元的財政赤字,政府在資源分配上面臨嚴峻的挑戰。如何在有限的財政空間下,有效地提升香港的精神健康水平,並避免市民濫用公共醫療服務,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在此,我謹向閣下提出以下幾點建議,希望能為2024年的財政預算案提供參考。
建議一:加強精神健康的公眾教育和宣傳
精神健康的公眾教育和宣傳,是提升市民對精神健康的認識和關注,以及減少對有精神健康需要人士的歧視和污名化的重要途徑。政府應該加大在各種媒體和平台上,推廣精神健康的正面信息,例如精神健康的定義、常見的精神疾病和徵狀、求助的方法和渠道、預防和自我照顧的技巧等。政府也應該加強與非政府組織、專業團體、社區團體、學校、企業等合作,開展不同形式和層面的精神健康教育和活動,以提高不同群體的精神健康意識和素養。
此外,政府應該繼續支持和推動「陪我講 Shall We Talk」計劃,鼓勵市民多與親友、同事、鄰居等溝通和分享,建立良好的社會支持網絡,減輕心理壓力和孤獨感。政府也應該為有需要的市民提供更多的心理輔導和情緒支援服務,加強「情緒通18111」精神健康支援熱線,整合不同的精神健康服務,為市民提供即時支援和轉介服務。
建議二:優化公共醫療服務的質量和效率
公共醫療服務是香港市民的重要保障,尤其是對於低收入和弱勢群體,公共醫療服務是他們獲得基本醫療的主要來源。然而,由於人口老化、疫情影響、醫護人手不足等因素,公共醫療服務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和挑戰。根據醫管局的數據,2020年香港的精神科專科門診的輪候時間中位數為第一優先(即緊急)個案的2.5星期,而第二優先(即半緊急)個案則為8.5星期。這些數據顯示,有精神健康需要的市民難以及時獲得適切的診斷和治療,可能導致病情惡化和併發症的發生。
因此,建議政府優化公共醫療服務的質量和效率,提高市民的滿意度和信心。具體措施包括:
– 增加醫護人手,特別是精神科醫生和護士,以應對日益增加的服務需求。政府應該加快培訓和招聘醫護人員,並提供更多的獎勵和支援,以吸引和留住優秀的人才。
– 提升醫療設備和設施,特別是精神科病房和診所,以改善服務質量和環境。政府應該加大投資,更新和擴建醫療設備和設施,並加強維修和管理,以確保安全和衛生。
– 推行電子健康紀錄互通系統,以提高服務效率和協調性。政府應該鼓勵和支持公營和私營醫療機構參與電子健康紀錄互通系統,以便更有效地分享和查閱病人的醫療資料,減少重複檢查和治療,並提高病人的安全和滿意度。
– 加強跨界別和跨專業的合作,以提供全面和持續的精神健康服務。政府應該加強公營醫療機構與社會福利機構、非政府組織、私營醫療機構等的溝通和協調,以實現精神健康服務的無縫銜接,並提供更多的社區支援和康復服務,以促進有精神健康需要人士的社會融入和生活質量。
建議三:推動私營醫療服務的發展和規範
私營醫療服務是香港醫療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分流和減輕公共醫療服務的壓力,以及滿足市民的多元化和個性化的醫療需求,都有重要的作用。然而,私營醫療服務的發展和規範,也面臨著一些問題和挑戰,例如服務質量和安全的監管、服務價格和透明度的問題、服務供需和分佈的不平衡等。這些問題可能影響市民對私營醫療服務的信任和選擇,也可能導致市民濫用或浪費私營醫療服務,增加醫療開支和浪費。
因此,政府應該推動私營醫療服務的發展和規範,提高市民的選擇和滿意度,並促進公營和私營醫療服務的互補和協作。具體措施包括:
– 加快推行私家醫院發展基金,以支持私家醫院的建設和改善,增加私家醫院的床位和服務量,以應對市民的增長需求。政府應該加強對私家醫院的監督和指引,確保其符合政府的規定和要求,並提供優質和安全的服務。
– 加強推廣和監管私營醫療保險,以鼓勵市民自負醫療費用,減少對公共醫療服務的依賴。政府應該加強對私營醫療保險的宣傳和教育,讓市民了解不同的保險產品和計劃,並根據自己的需要和能力,選擇合適的保險。政府也應該加強對私營醫療保險的監管和規範,確保其符合政府的標準和規定,並提供公平和透明的服務。
– 加強推動和規範私營醫療服務的創新和多元化,以滿足市民的不同和個性化的醫療需求,特別是在精神健康方面。政府應該支持和鼓勵私營醫療機構和專業人員,利用科技和數據,開發和提供更多的創新和多元化的醫療服務,例如遠程醫療、電子處方、智能診斷、個性化治療等。政府也應該加強對這些服務的監管和規範,確保其符合政府的法律和道德,並保障市民的權益和隱私。
以上是我對香港精神健康的政策和數據的分析,以及在高財政赤字情況下,如何做好香港精神健康各措施及如何杜絕市民濫用公共醫療服務的建議。希望能為2024年財政預算案提供有用的參考。
文:劉建誠
「中國夢智庫」精神健康事務總監
《中國夢智庫》是一間扎根特區的非牟利團體;與心存熱誠的資深義工、專家與職業專業人士們合作,攜手「說好中國故事」。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