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留給香港的時間不多了 文:吳桐山

第五波疫情之初,一月份的時候,我就曾經在《堅料網》撰文「香港會被夾死在防疫的夾縫嗎?」

https://n.kinliu.hk/kinliunviews/%e9%a6%99%e6%b8%af%e6%9c%83%e8%a2%ab%e5%a4%be%e6%ad%bb%e5%9c%a8%e9%98%b2%e7%96%ab%e7%9a%84%e5%a4%be%e7%b8%ab%e5%97%8e%ef%bc%9f%e3%80%80%e6%96%87%ef%bc%9a%e5%90%b3%e6%a1%90%e5%b1%b1/ ,很不想看到不幸言中。香港既享受不了如內地一般大部分時間「動態清零」的好處,卻要永無止境地付出高昂的代價。

我十分喜歡看譚新強先生的文章,尤其是疫情以來,覺得譚先生科學有理。疫情初期到中期,譚先生都十分肯定內地的抗疫成績,批判西方對內地的栽贓。內地的抗疫成績在拯救人命方面是有目共睹的,這是絕對的。但譚新強先生今年以來也變得更關注內地的「退疫」,他甚至在文末用上一句「我對中國成功退疫有信心」。也就是我前年提出的問題,這個政策怎麼退出?說實話,以內地的動員能力,和國民的服從性,這次抗疫成功實在是展現了強項,但退出(或會不會、應不應退出)是另外一回事。在此不討論了。

身在香港,實在沒有資格去擔憂內地,因為香港的情況更值得擔心。有幾個基本判斷是可以肯定的。

第一、新冠病毒不會消失,也未必會變得更弱。當年沙士病毒消失,實屬異數,也不是我們人類抗疫的功績。說實話,究竟為何沙士病毒會消失,新冠卻沒有消失,我們人類回答不了。也許沙士不是消失,只是回去「面壁思過」十幾年,變得傳染性強和溫和之後,再以新冠的面目示人而已。以現在的情況,可肯定新冠病毒會繼續存在,也會繼續變種。這並不是什麼新鮮事物,無數病毒皆是如此。而將來變種的方向,大方向是傳染性越來越強,症狀強弱卻有點難說,如流感一樣不斷接種疫苗是一種必須。

第二、香港的橋樑作用已成笑話。可以好肯定,在可見的將來,香港都不會有過去「兩頭通」的狀態,既與內地通關,也與海外通關。這種情況最悲觀將會成為歷史,最樂觀也不是可見的將來會重現的,起碼現在世界上沒有人可以提出時間表甚至猜想。能夠與其中一頭通關,香港人已經還得神落。以前說的什麼橋樑、超級聯繫人,現在只剩「呵呵」了。調查指,超過半數歐洲企業明年會撤出香港,這絲毫不奇怪,能夠容易在其他地方謀生的人才,我相信都會走。因為三年是很長的時間,一個兩頭都不通的小型經濟體,我看不到任何存在價值,真的要找一個價值,我只能說是「獻世」的價值。所以很多人批評新加坡率先與病毒共存的時候,我已經說:新加坡有得選嗎?

思考抗疫要有完整邏輯和政策出口

哪怕香港可以和內地免檢疫通關,其代價也是不能與海外通關,因為這兩者是不可能共存的。起碼到現在,沒有人可以提出「動態清零」體系和「病毒共存」體系,兩種體系如何免檢疫互通的邏輯?沒有人可以提出吧。過往的那種文化、人文的便利交流,真的已成史前狀態了。

香港能否對外開關,專家們也眾說紛紜,有說香港疫苗覆蓋率及居住環境比不上新加坡,未有條件學。也有專家認為香港近半人口感染,比新加坡更有條件。疫苗覆蓋率也許可以追,事實上除了拖後腿的老人家,中青年也十分高了。至於居住環境,難道要香港好似新加坡一樣人人有組屋才可以學?那肯定比孫悟空壓在五指山下的500年更久。還是那句話,有很多事都是倒逼著做的,現在不能做,是要等待經濟變得更差的時候逼著你做,人就是這麼犯賤。

第三、留給香港的時間不多了。只有香港人自己,對這個城市能否活下去真正到肉。究竟香港的抗疫出路,是融入內地還是繼續做國際城市?其邏輯和路線圖如何?我不知道。去年大半年時間基本上「動態清零」,香港也不能與任何地方通關,香港肯定是世界上最長時間既不與自己國家通關也不與外國通關的超特殊的城市,而且這種情況不知道會維持到何時。留給香港的時間不多了,希望官員、市民在思考問題的時候,都要有一套完整的邏輯和政策出口。

文:吳桐山

學研社成員,時事評論員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