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三國談國教

最近讀了一篇文章,談到國家與歷史密不可分,學習歷史可以培養學生愛國情愫。而「暢快淋漓的三國英雄事蹟」,更能感動人心,令學史之人更容易沉浸其中。這是個很好的議題,然從《三國演義》能否窺探歷史真相,且不在此議論,而從《三國演義》學習中國文學中小說、詩詞與散文等創作技巧,甚至哲學思想與宗教,並從而引起對三國歷史的興趣,這卻是肯定的。本來想趁此借題漫談這部歷史巨著,但筆力有限,未必能及得各專家所評。

《三國演義》,全書以魏、蜀、吳三國興亡為主,九十多年的興亡史大約分為三段,第一段由黃巾之亂至赤壁之戰,第二階段由三國鼎立到孔明病死,此後至晉統一天下為第三段。抓住三國矛盾鬥爭的主線,井然有序地展開故事情節,其間穿插各種大小戰爭,既曲折變化,又前後貫串,賓主照應,脈胳分明,構成了一個基本完美的藝術作品。《三國演義》在描寫戰爭、塑造人物形象、故事結構和語言特色上,均非常出色,所以給人有種暢快淋漓的感覺。

《三國演義》的語言運用文白相雜,又簡練生動,其小說中又有詩詞章句,而且文體豐富,如論說辭序,詔策章奏,賦頌歌讚,銘誄箴祝諸體等,既古雅隱約,又流暢生動。以半文半白的語言,並不難懂,卻能在提高語言藝術上的層次。讀《三國》既可窺得歷史一角,又可學習中文寫作,更可啟導思考能力, 最重要是學到小說內的忠義仁勇的儒家精神。如此一部集歷史、文學、哲學,具中華人文精神的好書,當局卻並無鼓勵香港學生研讀,失焦於國學文化,實在可惜。

坊間都在談國教,然而國教全在國家的文、史、哲和傳統道德文化之中。硬推強禁只得一時因怕而服從,長久還得以教育為治本之方。而教育非獨是灌輸,國教家教與文教,全方位培育,才能讓我們下一代傳承起這五千年的積累。完全同意那篇文章的論點。一部《三國》,有歷史、有文學、有哲理思想的好書,而且是一部滿載文化核心思想「忠義仁勇」的瑰寶。政府教育當局真是「不識廬山真面目」,可能只緣身在雲霧中而矣。

文 : 陳祖光

同仁基金會主席、四川省政協委員、香港警察隊員佐級協會主席顧問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