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財政陷入困難,立法會秘書處簡報指,過去四年,香港的財政儲備減少3536億港元,減幅高達三成。現在特區政府的財政儲備跌至不足7000億,僅夠不足1年的開支。香港過去長期有龐大財政盈餘,遭逢此大變,政府應該有系統的應對方法,不能諱疾忌醫。我認為,短期開源不容易,節流卻大有空間,但能否落實節流,更多是政治問題,考驗政府的魄力和執行力。
基本法第一百零七條規定:香港特別行政區的財政預算以量入為出為原則,力求收支平衡,避免赤字,並與本地生產總值的增長率相適應。這一條在回顧初年經常被提及,但近年已經少人關注。稅務局指,2022/2023年度個別人士報稅表較上年度減少約7萬張,連跌3年,3年間累減約37萬張,直接影響本港稅收。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日前談及加稅問題,說現在談加稅言之尚早,要先讓社會有所醞釀。言下之意,其實是逐漸打開加稅的大門。但我認為香港的特色,開源不易、節流更實際。
香港是細小經濟體,過往經濟一直以來金融、房地產、貿易這些產業,香港的核心競爭力,其實只是充當內地和海外的中介橋樑,技術含量不高。低稅率是香港充當這個中介橋樑的核心優勢,如果用加稅的方法來解決財政問題,無異於殺雞取卵。現在不少港人已經移民海外,加稅豈不是趕人走?
節流是一件痛苦的事,總體而言,一方面是裁減政府架構、另一方面是減開支。香港本來就是小政府,但近年不少部門也是人浮於事,應該有空間提升效率減少人數。立法會議席近年在改制後由70席增加至90席,對此我們需檢討背後的理據,增加代表性是永遠不會有盡頭的一件事,但錢卻有盡頭。如果這樣做純粹是為了「分餅仔」,讓更多人支持建制架構,其代價不菲。
減少開支我認為需要分開拓性的開支和防禦性的開支,例如教育是著眼未來的開支,填海造地、支持創科也是對社會未來有利。對此需要慎重決定,因為如果減少這些支持,會令社會未來的發展更缺乏動力。我認為香港近年增加得太多的是防禦性的福利開支,例如醫療開支、2元乘車優惠擴大至60歲,不斷泵水去搞各種關愛活動。這些固然是福利,照顧一些人,但你說對社會將來有什麼好處?恐怕是不會有什麼。而且這些福利易增難減,粘性極強。香港未來人口急速老齡化,被動的醫療開支肯定會幾何級數大增,在這種情況下還主動增加福利去收買人心,是在挖一個更大的坑。
開放外地人來港工作納稅
進攻的做法,可以吸引人口流入,我多次提出政府應該完全開放人才來港工作的權利。外地人,無論是內地還是海外,只要能找到工作,能在本地納稅,都應該無任歡迎,如此可以彌補人才外流的空缺。只要將這些外來人才享受福利的權利,與納稅年限掛鈎,即可確保政府可從輸入人才中獲益。
最怕的是政府該進取的不夠進取,該節流的不敢節流,則很容易陷入困難。要記住,基本法明確規定了香港要量入為出,但從來沒有要求香港搞福利社會。香港應該看緊自己的錢包,不要成為國家包袱。
文:吳桐山
時事評論員、學研社成員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