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發起全球封鎖 中國科技如何突圍 文:悠 然

中共中央、國務院剛公布《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其中最兩項最值得關注的是科技和金融體制的改革,今天我們先說科技。

科技的最大動作是組建「中央科技委員會」,目的洋洋灑灑,大意是「加強黨中央對科技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統籌推進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和科技體制改革,研究審議國家科技發展重大戰略、重大規劃、重大政策,統籌解決科技領域戰略性、方向性、全局性重大問題,研究確定國家戰略科技任務和重大科研項目,統籌佈局國家實驗室等戰略科技力量,統籌協調軍民科技融合發展等,作為黨中央決策議事協調機構。」

香港人對內地官話不太熟悉,常常看得一頭霧水,其實方向就是兩條:
一) 向黨管一齊回歸
二) 向舉國體制回歸

先說第一條。改革開放後的四十年,中國改革特點是走向市場化,傾向依靠市場。八十年代的政府機構改革是政企分家,更大的特點是政府(國務院)走向前台,黨組織隱藏、甚或弱化,大方向是學習美國,如「國家主席」角色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大為增強,又如是改成小政府大市場等。

但這幾年的政府機構改革的重點,是在面向未來重大領域加強黨的管理。因為當美國視中國為對手,步步打壓後,原來只靠市場的方法已不再可行,機構要看得更遠、規劃更好、能力更強,在中國,除了黨,沒有哪一個組織可勝任工作,「中央科技委員會」的成立,是一個明確的信號,代表黨的力量回到前台。

第二條是向舉國體制回歸,國家未來會向舉國體制方向走。早在兩會召開前,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劉鶴已強調發展產業必須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

為什麼在「舉國體制」前加上「新型」呢?

舊式舉國體制最成功的例子是「兩彈一星」模式,即在最困難時期,舉全國之力在短時間內發展核彈、導彈和人造衛星技術,保家衛國,成果巨大。但放在今天,「兩彈一星」式舉國體制卻不見得是一個好方法。

理由不難明白,如用舊式舉國體制去研發半導體,要調集全國最出色的專家(科學家/工程師/技術人員),放在四十年前,他們是沒有權利選擇不去的,國家需要就是一切,他們沒有選擇權,但放在今天,優秀的專家出路選擇多的是,國家如何一令通行?更複雜的是,專利權歸誰?是國家還是個人?其他公司如願意出10倍的高薪搶人,專家去還是不去?國家又放不放?

舊式舉國體制也是軍事式管理,軍令如山,任何反抗都是軍法伺候,現在的專家會願意接受這種模式嗎?還有由國家主導各種資源的調配,哪家企業有好設備,國家可隨時隨地徵用,民企接受不接受?

半導體是一個又大又複雜的產業,如果用這種模式去做,整個國民經濟都會受到衝擊,現有的經濟管理模式也會受到挑戰。所以,需在市場與舉國體制之間取一個折衷點。
劉鶴的說法是「用好政府和市場兩方面力量。」理想的安排是政府制定產業政策,設定發展目標和發展思路;市場則是建立企業為主體的攻關機制,依靠企業家實現產業的健康發展。

近日,華爲創始人任正非表示,華爲現在還屬於困難時期,但在前進的道路上並沒有停步。「2022年我們的研發經費是238億美元,幾年後隨着我們的利潤增多,在前沿探索上還會繼續加大投入。」正好是呼應劉鶴「用好政府和市場兩方面力量」的說法。

華為創始人任正非
華為創始人任正非

事實上,在貿易戰之初,很多人以爲美國一出手,中國企業都會一一倒下,但現在制裁名單已有百間中國企業,卻沒有一間倒下。事實上,高科技發展核心就是四樣東西:錢、人、市場和時間,中國前三樣都齊備,最缺的是時間,「中央科技委員會」的成立將大大加快趕超的時間。

文:悠 然

學研社成員、傳媒人、經濟人,從事媒體編、寫、評、教工作達二十年,擅長發掘繁雜時事問題背後的故事,幷把過多的好奇投入到中國近代史研究中,現爲自由撰稿人。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