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用電子奶嘴,提升學生資訊素養 文:鄧家豪

今天,我們已經離不開電子產品和網絡世界,智能手機、新媒體和社交軟件改變了人類互動和交流的方式。多媒體製作人和電子遊戲廠商為了抓住觀眾與玩家的眼球,設計出各式各樣持續提供短暫「刺激」的作品,以吸引瀏覽者的注意力,「速食文化」野蠻生長。久而久之,觀眾或玩家專注力下降,難以長時間集中精神工作或學習。

由電視到手機,情況越發失控

歸根結底,速食文化乃人性使然,人期望快速得到答案或刺激,「善忍」變成越來越稀有的人格特質。針對大眾沒耐性,急於求成,早在上世紀已經有一樣科技應運而生,為媒體生態乃至資訊傳播帶來天翻地覆的改變,那就是家家戶戶都有的電視。然而,這「舊時代」的產物由於價錢、覆蓋率和營運模式等因素,未像今天的智能手機和新媒體一樣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時時刻刻。

智能手機使得我們能夠即時獲取任何信息、立即觀看任何節目、輕易下載及遊玩任何遊戲。大部份人已經習慣閒來無事都要滑手機,瀏覽和吸收毫無意義和事不關己的資訊。一些父母為了安撫子女,經常出動「電子奶嘴」,讓子女「滑手機」或看網絡短片,以求他們「安靜」下來。兒童長年累月習慣這種吸收資訊的模式,難免減低其專注力,甚至影響長遠發展。

智能手機帶來的便利逐漸令我們,尤其是新生代,失去了等待的耐心,也削弱其深入思考與沉澱的能力。每日不斷湧現的訊息及過度社交令人注意力分散,難以投入學習、工作,甚至是日常生活。世界各地校園「禁手機」之聲不斷,然而智能手機已經無孔不入,非常「難禁」,應當如何令學生得手機之利,不受手機之害?

培養良好的資訊素養

治本之法,乃培養學生有良好的資訊素養。科技本身並非罪魁禍首,使用它的方式才決定其對我們生活的影響。根據教育局2022年更新的《香港學生資訊素養學習架構》(架構),當局指「資訊素養是促進學生有效及符合道德地使用資訊的相關能力及態度,使他們成為負責任的公民及終身學習者」。架構為不同年級學生如何培養資訊素養定立了明確目標,其中特別強調小學生要警惕沉迷上網的禍害,自控自律,過好數碼生活。

架構亦明確地定明九個資訊素養範疇,為如何在不同學習階段引入資訊素養提供了清晰指引。然而,一如其他教育工作,有效實踐和促進家校合作是成功關鍵。智能手機乃至網絡科技已經徹底進駐每個角落,是學生生活的一部份,家長的言行和價值觀將直接影響學生的資訊素養。試問學生目睹家長閒來無事就滑手機,如何不耳濡目染,容易濫用手機成癮?

科技高速發展,帶來無窮機遇,同時迎來各種前所未有的挑戰,教師和家長要共同把關,及早識別濫用手機成癮的學生,聯絡專業人士,守護新世代的集中力和分析能力,成為善用科技的終身學習者。

文:鄧家豪

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協會秘書長、香港校外教育及培訓專業協會(HKAEEP)創會會長;慈善機構童理心(Kidpathy)創辦人暨主席;陽光兒童基金會主席;教育倡行(Edution Network)董事;御學軒教育集團創辦人及主席;香港教育大學在讀教育博士(EdD)。鄧家豪創辦及投資多間教育企業,以實踐其數據為本的教學理念及推動教育科技發展。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