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銀行要有狼性踩過界  文:吳桐山

金管局周三(27日)發出香港首批虛擬銀行牌照,分別由中國銀行(香港)、渣打銀行(香港)及眾安在綫三家公司牽頭的財團奪得。由於當局沒有設立虛擬銀行發牌上限,現時依然在處理餘下5份相關牌照申請,一旦申請人符合監管要求即可獲批牌照。預料騰訊、螞蟻金服等申請者隨後都可以獲得發牌。

有新競爭,對消費者而言當然是好事,市場馬上已經預料新的參與者可能提供較高的息率搶奪新客戶。但對香港而言,虛擬銀行究竟有多大好處呢?我認為這主要取決於新參與者能否改變香港市場的保守風氣,以及能否藉着互聯網開拓香港以外的市場。

香港市場成熟而細小,各行各業都已經有非常穩定的參與者,因此顯得穩重有餘、開拓不足。套用一句內地的話:沒有狼性。這其實在細小市場很好理解,畢竟蛋糕有限而且已經太公分豬肉,各有各的地盤,與其再以本傷人搶奪,倒不如形成默契將利潤最大化。

首批虛擬銀行牌照的持有人,好處是都有混血基因。一家是中銀香港、京東數科及怡和合組的 Livi VB Limited,一家是渣打香港、電盈、香港電訊及攜程金融合組,一家是眾安在線及百仕達合組的眾安虛擬金融,獲牌者既有金融基因、又有互聯網基因,有利於引進不同的運營思維,促進進步。但不好處是主要仍是本港傳統金融機構掌舵,除了眾安之外,中銀和渣打都是傳統銀行服務提供者,他們並沒有很大誘因去攪動現時的金融市場,以免左手搶了右手的生意。應該說從首批發牌的情況,金管局還是比較保守的,不想金融市場有太大變化。

另一方面,虛擬銀行在港發展的市場容量有限。老實說,香港人口才740萬,而且老化嚴重,真正活躍的中青年才是虛擬銀行的參與者,這批人也就三四百萬。加上本港在移動支付等基建本來基礎就落後,如果香港的虛擬銀行僅僅是塘水滾塘魚地搶奪有限的本地市場,對香港的整體益處不大。除非香港的虛擬銀行可以利用傳統國際金融中心的優勢,吸引區內其他地區的用戶開立香港的虛擬銀行賬戶,從而為香港在互聯網時代的金融中心地位完善基建,這才有很大的意義。

在互聯網時代,真正有戰略價值的東西就是確立標準。中美的5G技術之爭,說到底是今天如果確立了採用你的標準,他朝就要按照你的規矩辦事,很難改過來。近年內地的支付寶、微信支付到處開疆拓土,在歐洲、日本都廣泛接入,結果引來當地政府加快推動自家的移動支付去防禦。今天香港也有不少人為了便利跨境消費,要開通內地的支付寶和微信服務。香港只是一個小魚塘,虛擬銀行如果局限於此,聊勝於無,只有境外人士為了利用香港的資金自由流通的優勢,而跨境開通香港的虛擬銀行服務,這才能彰顯我們金融中心的角色。

以上兩個問題,要有狼性和確立區內標準,八達通都做了很好的負面示範。首先,八達通的股東,本來就是港鐵和幾家巴士公司,近親繁殖,股東確保了八達通的核心利益。這種公司,從一開始就沒必要有狼性,因為「阿媽」已經為你準備好一切。因此八達通在90年代曾經是香港之光引來八方來朝,但之後就一成不變。如果不是近年內地過江龍踩過界,可以肯定八達通無需求變。其次,八達通技術支付起來非常方便,但基於硬件局限,踩過界的難度高。因此這麼多年來,八達通也就是紅遍香港,而不能由紅遍香港變為紅遍亞洲繼而紅遍全球,無法成為標準。希望香港的虛擬銀行可以勇於開拓和踩過界。

文:吳桐山

學研社成員,穿梭港深兩地的資深傳媒人、時事評論員。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