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彌昌,堅持清零是面子問題嗎? 文:陳凱文

袁彌昌(資料圖片)
袁彌昌(資料圖片)

隨着所謂的第五波疫情日趨嚴峻,提議仿效西方,採取所謂「與病毒共存」的聲音亦越來越多。及至近日,央媒發表評論,表示香港須堅持「動態清零」,曾有一面之緣的友人袁彌昌,為此撰《面子與褲子》一文,指「與病毒共存」的主張者,只是不想在明知策略無效的情況下,眼白白看着政府和香港丟臉,但現在央媒發表偉論,令防疫策略的討論變得政治化,淪為所謂的面子與褲子之爭,變相令抗疫更欠彈性與思考云云。

究竟主張放棄「清零」政策的人,實際目的是甚麼,是為了想像新加坡一樣,推行所謂「與病毒共存」後,可以對外搞免隔離通關,從而保住某些資本的經濟利益?還是像袁兄所言,是不想政府和香港的所謂丟臉?這個問題有點訴諸動機,但若是單純從全港市民健康着想,究竟是「動態清零」策略較能避免他們遭受感染,還是所謂的「與病毒共存」?答案其實不言而喻。

當然,袁兄認為香港現時只能放棄「清零」策略,乃是基於四個假定的前提,其中一個假定文中有說,另外三個假定則沒說出來。當中有說出來的假定,是他認為香港自葵涌邨逸葵樓爆發超級傳播,疫情已經失控,「清零」策略已名存實亡,說得直白一點,是認為港府已再無法子令本地個案再次「清零」。

不過,客觀事實真是這樣嗎?絕對不是。不論武漢還是西安的經驗均已證明,當確診個案呈倍數急升,小區圍封亦抑制不了疫情時,封城便是終極手段。事實上,港大醫學院院長梁卓偉日前已建議港府積極考慮封城,可見問題並非如袁兄所言,現在「清零」策略已無效或無計可施,而是港府究竟對「清零」策略有幾大決心。

其餘三個袁兄沒宣之於口的假定,一是Omicron的致死率或重病率較低;二是感染者痊癒後沒甚麼後遺症;三是病毒未來即使再出現變種,毒性只會比Omicron更低。假如沒有這三個假設,而是致死率高,患者即使痊癒都有嚴重後遺症,病毒未來變種後毒性會增強,袁兄和其他「與病毒共存」的提倡者,還會在未搞封城,便已建議港府放棄「清零」乎?

如此一來,我們便須審視這三個假設是否為真。事實上,美國現時因感染Omicron而死亡的病例,已比去年秋天因感染Delta而死亡的數字高。另一方面,世衞新冠應對小組技術負責人范克爾霍夫日前表示,即使在輕微感染Omicron後,都有可能出現疲勞、腦霧、呼吸急促、焦慮之類的後遺症。意大利《男科學》和美國的《世界男性健康雜誌》,則提到研究顯示,新冠病患者康復後,有機會出現勃起功能障礙。

至於新冠病毒未來若再出現變種,毒性是否會更弱呢?答案是未知之數,因為科學研究證明,病毒變種之後有機會毒性更強,以學術期刊《科學》近日發表的一篇論文為例,便發現愛滋病毒出現名為VB的新突變株,比普通愛滋病毒更高毒性和更具傳播力。是故,有人若是認為Omicron之後,新冠病毒未來的變異只會更弱,只不過是一個錯誤假定。

由是觀之,是否香港未搞封城的最後一步,便宣稱「清零」策略已搞不下去,並打着所謂「與病毒共存」的名義,放寬入境和其他檢疫措施,絕非所謂的面子問題,而是須否保住港人命子和根子的問題。若是為了某些人所共知的原因,於是跑去忽悠港府放棄「清零」,最終搞到命雖保得住,但是雄風不再的話,賺再多錢有意思乎?還請病毒帶路黨人三思。

文:陳凱文

學研社成員、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