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說旅遊經貿金融不可同時搞? 文:陳凱文

高官或建制中人離休後不甘寂寞,將「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的中國政治倫理視為無物,喜歡利用自己在過去出任公職時所積攢的知名度,一得閑便跳出來說三道四,已經講過很多次。此事若是放在港英年代,基本上不可能發生,因為政治部的咖啡,可不是那麼好喝,只是香港回歸後到《國安法》實施前,連公然宣揚港獨都沒人管,再加上所謂建制派本來便是拉雜成軍,建制中人離休後繼續說三道四,此一問題自然是更加沒人重視。

當然,《基本法》保障所有人的言論自由,自然包括離休後的公職人員,所以現行建制既然沒在合同當中,規定對方離職後不能向當局製造輿論壓力,人家無視政治倫理,你也是拿他沒辦法。況且,若對方的話有一定道理,能有效反駁外界抹黑,又或者對香港發展有幫助的話,即使是不合現屆政府合尺,乃至是公然「唱反調」,也能視作忠言逆耳。

更怕的是對方在位時明明是碌碌無能,退下來又不知因為何故,唱出一些似是而非的反調,結果是幫倒忙之餘,還被別有用心之人或媒體,藉此大做軟對抗的文章。在位時搞出「美食車」此一搞笑政策,後來於八年前參選特首,因而被反對派力捧的前財爺曾俊華,便是其中一個典型。以對方近日的發言為例,指港府與其費盡心力在旅遊,不如做好商貿物流同金融業,這番話便是典型的似是而非。

首先,曾俊華指旅遊業僅佔僅佔香港總收入的一小部分,相信是指旅遊業收入只佔香港GDP約3.3%,但這是單純算直接收入,還是把間接收入算了進去,相關統計沒有列明,正如官方統計的旅遊業就業人數為25.8萬,有否把不只做旅客生意的飲食和零售業就業人口算進去,也是一個疑問。另一方面,由於旅客人數會影響零售與餐飲業績,意味着會間接地影響到店鋪租值,正如某些人老是拿港人北上消費說事,是因為在港消費人數跌幅巨大的話,對本港鋪租也會構成壓力。

是故,我們談旅遊業的經濟貢獻,不能只看直接收入,還要看間接收入、直接或間接地提供多少就業機會,還有為香港舖租帶來多少承托力和吸引力,特別是香港不少投資者,通常都不是全款購入舖位,有些人還會拿手中的舖位去做二按,意味着旅遊業績也會間接地影響店舖空置率,影響舖位租金和價格,甚至影響到舖主的還款能力,最終影響到銀行的呆壞賬比率,間接地影響着金融業的穩健。

其次是旅遊業既可以透過吸引更多旅客,刺激對方更多收入,從而提升其GDP佔比,亦可能在其他產業成績下滑的情況下出現改變。以某人提及的貿易及物流為例,香港自2014年開始,海運貨物吞吐量持續下降,由2014年19,732.1萬公噸,跌至2024年約11,045.6萬公噸,成因固然是跟香港早已去工業化,本地製造業根本沒啥產品出口,以及內地的鄰近城市,都已建立貨櫃碼頭有關,但物流業績呈下滑趨勢時,曾俊華還在財爺之位,對方當時又為此做過啥呢?

至於對方提到近年內地的訪港旅客,不再像以往般高消費,這個說法更是槽點滿滿。先不說內地遊客不像往般高消費,成因可能如本欄過去所言,香港對於內地豪客而言,正在喪失吸引力,當局和業界更應多花心思,吸引對方回流,曾俊華以內地遊客消費力,衡量旅遊業重要性,更是反映對方跟部分建制中人一樣,在2004年內地推行的自由行政策之後,在旅遊業發展的養出了思維惰性。

須知道,香港作為《基本法》訂明的獨立關稅區,內地遊客來港應被視為「境外消費」,某程度上是在剝削弱國家的「內循環」。是故,若是從全國發展大局的角度來看,旅遊業應把焦點放在吸引外國遊客訪港,乃至是吸引對方以香港為前往內地的跳板,才是真正地為國家創匯。如此一來,曾俊華既然認為內地旅客消費力不如過往強勁,難道不是應該趁機鼓勵業界,把焦點放在吸引外國遊客嗎?何以會得出不用盡力發展旅遊業的結論呢?

最後但是最重要的問題,是大搞旅遊業,跟做好商貿物流和金融業,本來便不構成抵觸,不是說當局盡力搞好旅遊業,便不去理會商貿物流和金融業的發展。事實上,內地不少旅遊網紅城市,都是一邊積極開發旅遊資源,一邊推動經貿、物流,以及高新科技的發展,部分城市如:北京、上海、重慶、成都,其高新科技發展更已形成產業鏈,比香港更成熟。由是觀之,「與其大搞旅遊業,不如搞好經貿金融」之說,不過是製造假兩難而已!

文:陳凱文

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