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躺平」的青年「勤勞」 政府需要多做一步 文:楊莉珊

教育局長楊潤雄11月底撰文批評「躺平主義」,指相關想法鼓吹消極人生態度,長遠窒礙社會進步。隨後教育局課程發展議會「價值觀教育常務委員會」公布《價值觀教育課程架構》「試行版」,內容新增「勤勞」為第十個首要培育的價值觀及態度。但宣揚「勤勞」能否讓躺平的青年站起來?筆者建議須同時多做一步!

最近出席很多場立法會候選人政綱分享會,青年問題是最常談到的問題。如何解決青年躺平的問題,也是很多選委拋給候選人的「必答題」,很多候選人的答案無非都是加強教育、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善用大灣區政策、多元經濟發展等等,卻甚少人有談及青年人為何會「躺平」。

躺平並非懶惰,而是無奈

筆者在社會活動中經常接觸青年朋友,知道躺平並非一些「大人」眼中的懶惰,社會年輕一代之所以出現「躺平主義」,很大程度是他們對未來感到絕望,選擇「躺平」或者「佛系」並非是懶惰而放任自我,而更多是感覺到無論自己再怎樣努力都無法改變現狀,所謂的「勤勞」或「努力」,到頭來不過是」白花油」,倒不如躺平放鬆一下,佛系地認為一切都只能靠緣分。

如果政府或掌握社會資源的」大人」沒有看到「躺平」背後的無奈,單純地批評年輕一代懶惰,這明顯有失公允。「躺平主義」出現的背後隱藏的社會發展失衡、資源分配不公的架構性問題,這些才是政府應該「勤勞的方向」。

香港是個高度發達、高度競爭的經濟體,主要依靠知識型的服務業為主,社會對「成功」的理解普遍以收入高低來論斷,也決定了社會眼光對某些職業的態度。而在物價高昂的香港生活,收入高低也決定了自己的生活水平。於是,社會最菁英的年輕一代紛紛擠入大學修讀精算、醫學、法律等等」神科」,出來後便可投身金融及專業人士,找到一份」成功」的工作。

這種現象的背後是經濟單一化的負面影響,香港在金融等專業領域固然領先世界,但從社會發展角度看,並非所有青年一代都適合(應)金融工作,但香港社會沒有提供其他更多的發展空間,雖然大家都知道大灣區可能會帶來更多空間,但今天政府推廣大灣區時過度放大北上尋找機會,過度強調創業創新專業人士的機遇,這當然很有宣傳效果,但卻沒有實際效果。

畢竟對更多平凡的香港青年,他們更關心的是能否留在香港一樣享受到大灣區的機遇?香港不也是大灣區的一部分嗎?創業創新都有很高的失敗機率,有人輔導他們創業創新嗎?失敗了有安全網嗎?自己的非傳統意義上的「專業技能」,比如漫畫、音樂、表演等等,能否變成大灣區內的商機?

接觸過一些「躺平」的年輕人並非沒有技能,並非不想努力,而是在客觀的現實中,他們的原生家庭上有年邁父母,自己有助學貸款,根本不允許他們冒險、更不允許失敗。更多選擇放棄夢想,老實去賺一份三兩萬元的寫字樓工,儘管心中仍有夢想,但現實中只能躺平,最後生活迷失了方向。

這不是懶惰,而是無可奈何。政府鼓勵青年人「勤勞」,出發點極好,但如果不能同時協助青年人尋找一個合適的發展方向,這種「盲目的勤勞」的實際意義或者比不上「舒服的躺平」。

當官員要講大道理的時候,或者也需要考慮一下具體的方向與理據!

文:楊莉珊

全國政協委員、香港九龍東區各界聯會常務副會長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