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種病毒嗎?這是一種動物嗎? 文 : 吳桐山

新冠病毒真是一個狡猾的病毒,這個病毒不僅在每個感染的人身上呈現不同的症狀,而且在不同國家也呈現完全不同的症狀。

例如中美兩個大國。中國表現為大面積停擺,2月最誇張的時候,許多地方的公共交通、小區、農村,都處於封閉或半封閉狀態,直至3月,雖然數字上顯示內地復工率已超過9成,但我更關心的是「復市率」,據我了解是相當低;相對而言,美國並沒有出現這種現象,供應鏈、市場,基本都是正常的。但如果換個角度看金融市場,中國股市近乎完全沒有下跌,上證指數3月2日的收市價2971點,比春節前最後一個交易日1月23日的2976點只是下跌5點;相反美股卻下跌一兩成。簡而言之,中國的症狀是生產、市場停頓,但金融市場非常樂觀;美國的症狀倒是生產、市場正常,但金融市場恐慌。

這不禁令人疑惑:這是同一個病毒嗎?

香港累積病例剛剛上百,最多一日新增10宗病例,但早在2月就宣布最早都要4月20日以後才復課,強調是以後,也就是這是最早的可能性,很有可能再延後。相反,累積病例數千,單日新增最多近千的韓國,卻宣布將復課日期推遲至3月26日。當然,韓國如果控制不了疫情,很可能會再推遲,但香港政府是否要早在2月就乾脆推遲到4月呢?

中國對新冠病毒的態度是「一個也不能漏」,所有確診、疑似病毒都要收治、隔離,相反韓國、意大利等國的態度,是分級治理,重症就收治,輕症可以回家自己隔離。新加坡政府也早就說,如果感染人數大幅上升,只能讓輕症自己回家。

這不禁令人疑惑:人命何價?差距也太大了吧。這是同一種動物的處理方式嗎?

吳桐山可能是最早冒天下之大不韙,說這次「防疫過當」的,早在1月底2月初,我已經在《堅料網》撰文說我們「防疫過當」了。最新例子,是一個中國人由英國經香港回深圳,在深圳確診,結果所有由香港機場往珠三角的航線,全部停航。我的邏輯是這樣的:確診是中國人,中國不可能拒絕他入境,就算他不經過香港入境,都可以直接飛深圳,沒有這個船,不見得就沒有這宗輸入病例;而且報道指這名確診者全程有佩戴口罩;更重要的,發現病例後,要求相關的航線停航清潔我可以理解,但就連其他不相關的航線都要一併停航?為什麼不叫停所有公共交通、私家車、輪船、飛機,反正全部停,風險應該更低不是嗎?

要求「零風險」的態度不科學

說句公道話,內地今次的雷厲風行,在防疫上是成功的,現時除了湖北武漢,其他地區的疫情已受到明顯控制。如果忽略這段時間付出的巨大社會代價,經濟復甦又可以如股市投資者那麼樂觀的話,這無疑是成功的。但對病毒「一個也不能留」的態度,個人認為不是太科學。就如北京市衞健委新聞發言人所言,「零增長」不等於「零風險」。這句話完全正確,可問題是:有可能零風險嗎?任何有科學常識的人都知道,風險是絕對的、安全是相對的,就算你每次性行為都戴安全套,也不存在零風險,只是可以防止99%以上的風險而已。

我本來以為,到新冠病毒的風險足夠低,低到肯定不會對我們的醫療系統構成超負荷的時候,我們的社會可以逐漸恢復正常。但現在觀之,如果官員們是要將風險降低至零,才允許恢復正常,那麼大家應該有心理準備,永遠不會有這一天。

以沙士病毒為例,2003年大規模爆發之後,根據記載,2004年4月,北京、安徽省再次發現病例,併發生數起傳染。之後的十多年,我相信也不會是零,只是沒有發生大規模傳染,個別病例沒有引起社會重視而已。

我認為,防疫是需要從嚴的,戴口罩、勤洗手,在可能的情況下應該堅持這些良好的習慣。但無底線地妨礙正常生活的措施,持續下去就是比病毒更大的災難。我不是傳染病專家,但治理一個社會,應對傳染病只是其中一個方面,還有很多很多的東西需要綜合去衡量。否則,我們難道必須找傳染病專家來做總統、做主席?

香港停止了大部分的公眾活動,也「封關」不准市民北上,結果呢,大批市民沒地方可去,扎堆去郊遊爬山,結果過去3天就發生2宗墮崖,1人死亡。這就不是風險?對每一個人而言,真正有意義的不是面對新冠病毒的風險,而是面對所有風險的總和,如何讓公眾面對的各種風險的總和最低,這才是符合所有人的利益的。

文 : 吳桐山

學研社成員,時事評論員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