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的質量

質量一詞,是用來描述物理學中物質的絕對量。對於一般人而言,太專業了。有很多人會將質量分開來理解,成了本質和數量,即英語的quality 和quantity。最近特區政府和香港的醫生組織為香港醫生的質量再有爭論。香港醫生的數量長期不足,特區政府希望重新引入非香港各大學醫學院畢業的醫生在港正式執業,解決醫生不足對市民的影響。這當然會觸碰到本地執業醫生的利益,醫學界立即大義凜然,以海外醫生的能力和醫學水準難以評定為理由,大肆抨擊政府政策。似是而非的說會影響了香港的醫療水準,害了市民。講到政府是重量不重質,亂來一通。

這場量與質的角力,有一點是非常明確,就是香港的醫生數量不足。醫生不足,市民得不到適合適時的治療。供求失衡,市民想盡快獲得醫生診治,就要付出昂貴費用,有錢也許能保命,無錢只有等死。在香港的公立醫院急症室,非最緊急的求診病人,等6、7小時已成了常態,等到死亦未見大夫一面,急症等到變死症。就算香港的急症室醫生全都是大國手,除非識起死回生,否則再叻都無用啦!結論也簡單,起碼要有足夠醫生才能為市民提供足夠服務。所以政府要增加醫生,絕對是正確。相信政府,必定有一套嚴密機制評定挑選,況且九七前不也容許只曉英語,不懂以廣東話與病人溝通的英聯邦醫生到香港執業嗎!

醫生界為了要保障自已和市民的利益,提出確保醫生質素和資格的問題,是無可厚非。可是其保質理由卻十分牽強。例如要排除內地院校,又提到醫管局甚少解僱人,難以處理日後跟不上進度的海外醫生。這些說法,無論是本地或海外醫生,不能通過評核就應該解僱,這是醫管局的問題。連沒有時間和足夠人手去培訓海外醫生也搬出來,反而更加證明醫生不足了。最有趣的是將英語水準也拿來説,以為是說海外醫生説英語,不懂粵語與本地病人溝通,阻礙了診斷,原來是反過來說中國內地醫學院畢業的醫生在書寫英文是可接受,但臨床英語則仍有困難,就令人摸不着頭腦了。一個既懂英語又能說粵語的醫生,不是更加適合在香港執業嗎?

人命在香港這些醫生眼中是如何卑賤,將自己説到大仁大義,不也是保住自己的金錢利益。醫生不足,質素再好也無用,有錢有命,無錢等死,以你們的話語説,是吃着人血饅頭呀!

文 : 陳祖光

香港警察隊員佐級協會主席顧問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