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國家公布了新的防疫措施二十條(見圖一),對防疫政策做了較大調整,具體包括7天集中隔離改為5天集中隔離,不再判定密接的密接者,風險區由「高、中、低」三類調整為「高、低」兩類,總而言之,新的防疫措施相對於過去而言放鬆了。

俗話說「大疫不過三年」,不知不覺中新冠疫情已經持續了快整整三年,也該到結束的時候了。在疫情沒有徹底消除的情況下,該如何結束呢?是像西方國家那樣,選擇一次性全部放開,(見圖二)放任不管,還是選擇漸進式放開,逐步疏導好。目前來看,我國無疑選擇了後者,通過逐步放開,最終達到完全放開的目的。

我國選擇逐步放開疫情管控的模式是由我國的國情決定的。
從防控水平來講,我國具備管控逐步放開進度的能力,如果像西方國家那樣對疫情管控無力,想採取逐步放開的模式也實現不了。
從病毒本身來說,新冠病毒本身並沒有消除,存在毒性增強變異的可能性,我國採取逐步放開的模式能夠根據病毒變異情況及時改變策略,做到能放能收。
另外,採取逐步放開的策略也是出於我國整體醫療水平的考量,畢竟我國部分地區醫療水平有限,(見圖三)一次性放開有可能大面積感染,造成醫療資源的擠兌。所以說採取有效管控,逐步放開的策略是最符合我國國情的。

目前,隨着病毒的變異,傳染性越來越強,但毒性越來越低,採取動態清零的成本越來越高,(見圖四)整體邊際效益也越來越低。因此,我國雖然仍然堅持「動態清零」的基本策略,但實際已不再追求絕對的「零感染」,而是把管控中心放在感染速度上,防止短時間大面積感染,造成醫療資源擠兌。

雖然短期內疫情不會徹底結束,但隨着管控措施的逐步放松,奪取三年抗疫全面勝利的曙光已經到來。
文:孫少超(內地學者)
長沙理工大學管理學碩士、財經自媒體獨立撰稿人、東方經濟風向標博主、專業財務投資顧問。在企業家雜誌、河南工人日報、中國大唐報、鳳凰網等媒體平台發表過多篇文章。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