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性侵背後——勸酒是意圖犯罪 文:吳桐山

馬雲淡出螞蟻集團,有利螞蟻上市。
馬雲淡出螞蟻集團,有利螞蟻上市。

電商巨頭阿里巴巴集團去年起遭官方反壟斷調查,最新又傳出主管性侵女員工,事件發生在7月底,阿里巴巴一名女員工檢舉出差時,主管涉嫌在她與客戶酒後被灌醉的情況下性侵,但她向公司反映卻沒有結果,憤而到員工餐廳發傳單維權。隨着事件不斷發酵,最終8日凌晨,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兼CEO張勇在阿里內網發帖,用「震驚、氣憤、羞愧」,表達對這一事件的感受,並同時表示,會將此事調查清楚,給大家一個交代。9日淩晨,張勇再次在內網公布階段性調查結果和處理決定,手起刀落嚴厲處理了當事人和相關負責領導。

這件事的細節具體如何,已有司法機構和阿里內部的獨立調查組跟進調查,我們可以靜候結果,無須臆測。但就此事件背後折射出的酒桌文化,筆者認為需要我們去反思一下。

事實上,中國職場普遍盛行的酒桌文化並不是今天才凸現,更不是在性別失衡的互聯網科技行業獨有。從各種報道和公開信息可看出,這種酒桌文化上至國企銀行、下至企業招聘,公司聚會,他們無不認為「會喝酒」、「會勸酒」不僅不是一種文化腐敗,反而是一項加分技能。

「酒」在中國交際來往中的確有著很重要的位置,它往往是活躍氣氛、拉近距離、促進感情的催化劑。但當裏面摻雜了權力和地位的不平等後,「喝酒」就成為了一種考驗和征服。「你不喝是吧?不喝就是不給我面子」,「你不喝,就是不把我當朋友!」,「喝酒都不願意,還想托我辦事?」

這些聽上去十分耳熟能詳的台詞常常是職場酒桌上的勸酒利器,它從幾個不同維度說明了酒桌文化實質上是一種權力文化。在職場交往中,勸酒通常發生在上級對下級,客戶對業務人員,以及男性對女性。在這次阿里事件受害女員工身上也可以看出。事情爆發後,《中國日報》等多家官媒近日發表署名網評文章指出,打着商務往來的名義,對女性勸酒、灌酒,甚至借機實施猥褻、性侵,這種畸形的酒桌「文化」,在任何時刻、任何地方都應該零容忍。

而早在2013年,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曾對109441名青年人進行的一項報告顯示,35.7%的受訪者每月要參加三個及三個以上的酒局,而有84%的人直言反感當下酒桌文化。包括筆者身邊朋友大家也討論過酒桌文化,都覺得拼酒真的是一件很無聊的事情。尋求權力的體現依然會存在,但通過傷身體來獲得信任這種事,相信在以後不太可能是喝酒了。

酒本來是一個中性的事物,但卻可能被用於各種用途。以阿里這件事為例,不管性侵本身最後有沒有發生,但如果被告人在飯桌上勸酒的時候,本來以後有性侵的打算和企圖,那麼可以說,酒豈不是成了犯罪的「凶器」?被告勸酒其實已經成了犯罪的一部分。從某種角度而言,「勸酒」是企圖用酒精將某人置於不省人事的狀態,在這個時代應被揚棄了。

不過終結這種文化不能單單靠年輕一代的意識覺醒,更需要公司規章制度和法律法規的完善。例如在國外的大公司裏,都有一套完整的防止性騷擾的機制和措施,對於中國出海的互聯網企業而言,同樣需要引起警惕,應該建立起一套系統性的規章制度。比如國內的陪酒文化或酒桌文化,在國外很多企業的規章制度中,就是被明文禁止的。不過中國職場已將酒桌文化視為一種司空見慣的社交往來,一刀切的禁止顯然不符合國情。關鍵還在於,整個社會都要重塑正確的職場文化和價值觀,才能遏制酒桌文化淪為潛規則滋長的溫床。

文:吳桐山

學研社成員,時事評論員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