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加稅及變賣資產 港府開源的另一條路 文:劉 信

本周初段從香港公共財政面對的困境入手分析,筆者嘗試將現時面對的連年財政問題,定性為周期性問題。在可以預期的將來,香港公共財政必然會因人口老化,土地供應大幅增加,而面對結構性問題,但相關問題難以在一份財政預算案中處理。與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所言一樣,本屆財政預算案還是逐步把政府收支回復平衡,才是上策。

縱觀坊間現時提出的多項開源建議,筆者認為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是與稅制有關的建議,由資本增值稅、入境及離境稅等等。有關資本增值稅的討論,陳茂波曾向媒體表示,是政府其中一項有研究的方向,隨後由於社會反應激烈而需立馬澄清。這種情況是可以想像的,開徵資產增值稅等如大力地動到大部分香港人的乳酪,成功開徵難度極高。

開徵稅項向來是香港政府的大忌,由2003年的消費稅到今日資本增值稅財爺要馬上澄清可見一斑。撇開直接面向市民的稅項,面向工商界又會削弱香港競爭力,特別是外圍經濟條件不理想又競爭處處。在未有開發新收入模式時,毅然增加稅項,只是慢性自殺,摧毀香港一直賴以成功的基石。即使短期增加香港收入,但長遠而言的傷害難以評估。

這一點財爺亦同樣深明,故此在其網誌中,他有強調「開源的考量也需要兼顧實際發展階段的狀況,例如需要保持香港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繼續吸引企業及投資;保持並鞏固營商信心,不要影響本地經濟復蘇的力度;維持香港簡單低稅制的優勢;以及考慮市民的負擔。」

第二類開源建議是出售資產,於媒體上有人指出香港政府持有的大量優質資產,由已經上市的港鐵,到以營運基金形式營運的機管局及郵政局等等。假如對香港財政的判斷沒有錯,香港現時面對的只是週期性問題,出售資產的確是一項出售,因符合短期需要的重點。

然而,筆者大力反對特區政府現時出售資產,在現時資產價格因利率環境而波動,香港股樓雙跌之下,即使資產多麼優質,又可以高價出售,變相只會令香港政府賤賣資產集資。如果出售資產是一個選項,在那一個時間點可以做到善價而沽才是正確方向。在香港經濟環境向好的時候出售,將出售所得作未雨綢繆 ,現時出售資產實屬不妥。

第三類則是「用者自付」原則下的開支,這些財務操作就不作太深入討論,唯一需要小心留意如何避免增加基層人士負擔。

筆者所提倡的開源方案,與第二種變現資產相近,但卻更一何二鳥,而且時限性相對較小,該方案正是發債方式處理。香港的信貸評級在國際評級機構惠譽中被評為「AA-」,其全球主權及超國家評級主管上月曾對媒體表示,即使香港政府近年面對赤字,復蘇步伐疲弱,但以目前債務水平及政府償還能力而言,認為香港財政仍然屬於穩健。

在這個背景下,筆者建議政府可以尋求不同的方式發債,例如現時每年推出的通脹掛鈎債券,其設立目的本為協助市民涯過高通脹時期。既然我們將香港財政問題視乎週期性問題,在香港政府有足夠能力加速經濟復蘇步伐,帶領香港走入由治及興新階段的前提下,加大發債規模用空間換取時間,相信是一個可行方案。

例如銀色債券為例,首批發行規模僅30億元,時至2023年8月發行規模已經超過500億元。在此足以證明,政府發行的債券不單在國際上,即使在市民眼中同樣是優質資產,同時可以見到在發行規模上,政府有足夠的能力擴大發行規模。

通脹掛鈎債券過去幾年發行時,平均每名市民僅獲發3手,如果政府在有財政需要的時候擴大發行規模,例如1200億元,除短暫紓緩財政儲備急劇下降的問題外,以抗通脹為原則發債,同時實屬便民之選,可謂一石二鳥。

文:劉 信

媒體工作者,學研社成員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