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品牌撤出香港的啟示 文:寒柏

「五一黃金周」長假期才剛開始不久,本港入境與出境情況、及各行業的銷售數據尚未出爐,很多人已急不及待的「唱好」,明顯有「造勢」之嫌。

由於上年同期正值「第5波疫情」高峰,媒體要「唱好」及「造勢」不難,未來幾天的數據總會比去年同期佳。但如果我們要客觀及認真地討論,到底本年度「復常」後的「五一黃金周」,與2018年及2019年 (即疫情前) 之情況相比如何呢?本港銷售額恢復至疫情前的什麼水平呢?這才是關鍵所在。

為何我們一定要與疫情前的高峰去比呢?這是因為我們香港整體的物業價格及租金水平,都仍在疫情前,過去幾年來並沒有真正調整過來。

舉一個例子,香港工商物業 (包括寫字樓及店舖) 的價格從高位只回落至1成多左右,但甲級寫字樓空置率卻高達3成。很多大業主情願丟空物業,仍不肯讓價格回落。另外,某些街舖的租金已從「天價」回落,但細看之下,仍屬偏貴,絕大部份本地零售商如果要付上這高昂的租金,仍然無利可圖。此外,很多業主在通關後都希望可以盡快加租。由於美聯儲大幅加息,物業投資者的利息成本甚重,絕大部份業主都希望立刻把成本轉嫁給零售商。

簡單來說,在過去4年以來,香港商界不斷吹噓「明天會更好」,業主則在苦苦支撐。香港物業價格及租金水平尚沒有作出具意義的調整,仍只反映着疫情前的盛世。除非「五一黃金周」及未來的日子裡,香港零售界別的業績表現可以猶勝疫情前,否則根本無法合理地支撐香港現時的物業價格及租金水平。

較少媒體報道的是,當香港商界都希望今年的「五一黃金周」將有好表現之際,這兩年來不少國際品牌卻正悄悄撤出香港。

據悉,將撤出及已經撤出香港的品牌有:

• Line Friends Store (日本品牌,在香港曾有3間分店)
• Folli Follie (希臘珠寶品牌,在香港曾有10間分店)
• GAP (美國時裝品牌,改為網上銷售)
• Topshop (英國服裝品牌)
• Victoria’s Secret (美國內衣品牌,原簽訂銅鑼灣旗鑑店10年)
• Links of London (首飾品牌)
• ALAND (韓國時裝品牌)
• NYX (美國彩妝品牌)
• Esprit (時裝品牌)
• ETUDE House (韓國護膚品牌)
Foot Locker (美國波鞋及運動服裝品牌,在香港曾有6間分店)

多年來,各大零售品牌來港開設分店,都是為了分自由行的一杯羹。但3年多的疫情卻逐漸改變了全世界的消費模式。其一、很多人已逐漸習慣了網購,現在亦有很多海外購物渠道,價廉物美。其二、疫情後,環球經濟不景氣,各國的購買力大打折扣。其三、疫情後,世界各國都希望透過旅遊業可以振興消費。

關於以上的第2點及第3點,即大家都「莫財」而希望可以靠「劏遊客」翻生;香港正面對內地城市及外國的激烈競爭。

現時,零售品牌就算要在亞洲區設立旗艦店,亦不一定要來香港,它們大可以考慮內地各大城市,亦可以考慮新加坡。香港的租金仍是區內最貴,但交通及旅遊配套卻非常一般;國際品牌萌生去意,亦屬情理之中。

此外,因應環球消費模式的改變,不少品牌都轉攻網上宣傳及銷售,並取得不錯的成績。由於香港的租金太貴,在旺區設立旗艦店吸引人流及造勢的宣傳手法,已開始不合時宜。反而,各大品牌可以利用好網上宣傳及購物平台,甚至乎透過直播帶貨,其網上銷售的效率可能會更佳。

疫情後的消費模式已有所改變。過去多年來,香港專做暴發戶生意的成功之道已不能持續下去。這對於香港商界,特別是地產界來說,是不得不面對的現實。

03年之時,內地自由行帶動本港飲食業、零售業、酒店業及旅遊業全面復甦。除了這些行業受惠之外,業主亦可以開始連年加租,經濟一環扣一環,最終惠及地產及金融兩大板塊。

如今,願意付出「天價租金」的國際零售品牌正悄悄撤出香港,工商物業的租金不繼,又如何繼續支撐本港的高樓價呢?

文:寒柏

從事金融業,亦為自由撰稿人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