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不缺地 缺民意正能量 文:文 瑜

還記得早幾年,上任特首林鄭月娥搞了個土地大辯論,提出很多潛在的發展方案。當其時社會上有一大班人,突然將粉嶺高爾夫球場推上風口浪尖,要求政府將高爾夫球場拿來建屋。當其時我曾經撰文指出,這與其說是為了解決土地房屋問題,不如說是為了發洩一股反對政府的力量。

高爾夫運動是富人玩意,香港有大量窮人,憎人富貴厭人窮。要開發郊野公園?我要保育,反對;要填海?我要環保,反對;要舊區重建?我要地鋪做生意,反對。然後反過來挑機:應該先將你們有錢人的玩具拆掉用來建公屋。這種故事線,完全符合香港基層那種簡單化的官商勾結思維。不管是不是這樣,反正我信就夠了。

香港沒有民意、只有民粹。民意,應該是理性的、有邏輯的,可以凝聚到一起來推動社會發展向前的。而民粹,只是一種發洩的負能量罷了。

果然,到高爾夫球場真的要落實發展的時候,反對的聲音又來了。上屆政府城市規劃委員會公布的粉嶺及上水擴展區分區計劃大綱草圖中,將該區最北端約9.54公頃土地,劃為興建公屋和附設社區及社會福利設施,大約可建1.2萬個公屋單位,容納超過3.3萬居民。餘下位於南部約21.65公頃土地,將劃為「保育暨康樂」地帶,以用作保育現有的天然景觀和生態特色。當時,北區區議會及上水鄉事委員會就表示反對,質疑社區配套及交通擠塞問題等仍未解決,更揚言「北區四個鄉一定群起而攻之」。到了近日,行政會議召集人、新民黨主席葉劉淑儀在出席電台節目表示,現屆政府應審慎考慮是否收回具生態價值高球場用地,因為高球場是「北區市肺」,且極具生態和歷史價值,云云。

其實任何一塊土地的發展,其周邊居民都有同樣的反對理由——交通負荷不了、社區設施負荷不了、環境負荷不了。這些理由是百搭的,一定對。因為沒有人希望自己居住附近的樓宇密度太高,更不喜歡上班上學連巴士都擠不上去。不過,其實基建、配套的發展也是動態的,隨著居民的增加,各項服務也必然會增加,這種反對意見類似於刻舟求劍,只是反映人性自私的一面。

香港並不缺乏土地,我們的人均土地面積甚至比深圳還要多,有大量未開發的林地和粽地、荒地;但缺的是民意共識。較早前,民間組織「幫港出聲」推動了一個「全民讨论解决土地房屋问题」的活動,為的就是凝聚民意共識。在土地房屋問題上,民意比土地更可貴,如果民意能恢復理性,大家能為社會整體負責,香港何愁沒地?又何愁發展不成?

上屆政府敢向高爾夫球場開刀,雖然只是少少的9.54公頃,但背後也有象征性意義,就是向富人開刀了,希望那些憎人富貴厭人窮的人,在其他選項上也能配合一下。但一日香港不能回到理性正面的社會氛圍,這些讓步最終也不會被買賬。

文 : 文 瑜

時事評論員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