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末,特首林鄭月娥發表了任內最後一份施政報告,當中最受關注的亮點,便是提出將元朗和北區發展為「北部都會區」,並將現時約90萬的人口提升至250萬。但目前香港正面對人口老化和移民潮的雙重衝擊,有學者不禁懷疑,這個「北部都會區」建成之後,是否真的有這麼多人居住?
「一帶一路」和「粵港澳大灣區」的關係
中國的「一帶一路」戰略,是以古代的陸路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為藍本的。隨着歐洲的「反中」情緒日漸高漲,加上烏克蘭戰爭的影響,陸路方面已經遇上不少阻滯。即使不是放棄這個策略,恐怕未來還是要作出一些調整。在歷史上,當陸上的商道受阻時,便會轉為海路。中世紀的歐洲受東面的奧斯曼帝國所阻,因而引發「大航海時代」的誕生; 而明代的中國受西面的帖木兒帝國所威脅下,也間接促成了「鄭和下西洋」的創舉。
地緣政治的改變,令世界向着「去全球化」的方向發展,區域性的經濟合作將變得更為重要。中國已加入成為「區域全面經濟伙伴協定」的成員國,未來必定會加強與東盟各國的貿易關係,而地理上粵港澳大灣區作為中國的南大門,面向南中國海,是推動中國海路貿易的最佳位置。
粵港澳大灣區的核心和香港的優勢
香港過去的泛政治化環境,和本土主義的滋生,令不少評論家認為香港已逐漸被邊緣化,甚至會被上海和深圳取代。但從過去一段日子中央的布局來看,明顯地中央是有另一種想法。從中央的布局,香港不單止不會被取代,還會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的核心,或更準確來說,是香港和深圳一起組成這個核心。
一直以來,我們都說法治是香港賴以成功的基石。香港在世界法治的排名,甚至比美國更高。更重要的是,香港是中國境內唯一的普通法司法管轄區(澳門法律也是大陸法),因此無論怎樣,香港也是獨一無二的。中國第一代的領導人早已看透這一點,所以才一直努力保持香港的現狀,有了「長期打算,充分利用」這個戰略。對中國共產黨而言,「一國兩制」是早已定下來的國策,不會輕易改變,必須長期堅持和準確落實,只是一般的香港人不了解而已。
「北部都會區」是核心中的核心
香港和深圳都是「大灣區」的核心,而「北部都會區」便是核心中的核心。「北部都會區」擁有多個連接深圳的口岸,能夠將深港兩地連接在一起,而洪水橋發展區更是連接各地區的中心地帶: 西北面的地區將興建鐵路連接深圳前海; 西南面將興建連接路接通屯門至赤鱲角連接路,再經港珠澳大橋通往珠海等珠江三角洲西岸城市; 東南面經十一號幹線通往未來的交椅洲人工島(明日大嶼),並連接中區這個傳統金融中心。創新科技方面,則透過發展河套及整個新田為科技城,與深圳的科技龍頭南山區接軌。這個布局明顯地是中央「獨具匠心」所設計出來的,若然能夠實現,這個地區將成為全世界最具競爭力的區域,並將吸引各國的專才進駐。因此,那250萬人的構想,並非單純由本地的香港人所組成,而是集合來自國內和世界各地的人才所組成,屆時整個香港的核心都會北移,金融服務中心、人民幣離岸中心、亞太區國際爭議解決中心和創新科技中心都會匯聚於此,「北部都會區」將會成為能媲美紐約「曼克頓區」的黃金地區。
1,000萬人口的國際大都會
還記得十多年前,時任特首曾蔭權曾經提出,要將香港發展成為一個有1,000萬人口的國際大都會。他提出這個建議的時候說,要將香港提升至倫敦和紐約的水平,我們必須要有這個人口的基數,而且不單是金融服務,香港也需要有藝術和體育,所以要引入各式各樣的人才。當時很多人都認為曾蔭權只是順口開河,因為他根本沒有提出任何實質計劃和時間表去實現這個構想。
十多年過去了,現在香港已被規劃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的核心城市,在國家的「十四五規劃」之中,亦提出要進一步鞏固和提升香港作為國際的金融、航運和貿易中心的地位,打造「一帶一路」功能平台。上一篇已經提過,中國要實現成為強國的夢,必須要擁有一個能媲美倫敦和紐約的金融中心;而香港作為亞太地區的國際金融中心,已經擁有現成的基礎配套,所以是中國境內最有潛力的城市。如果要實現「超英趕美」這個目標,我們便需要興建更多先進的設施和引進更多的人才配合,而「北部都會區」正是實現這個目標的藍圖。所以,當年的曾蔭權可能並非「無的放矢」。
香港人的未來
通過這三篇文章的分析,筆者相信地緣政治的改變,將給予香港無限的機遇。香港未來的角色,將會在世界上舉足輕重,甚至是中國實現「第二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但香港的政治問題,並非一朝一夕能夠解決。香港人如能放下執着,認清未來,把握機會,我們將會取得比港英年代更大的成就。
文:沈豪傑
事務律師 區議員 學研社成員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