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必須繼續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方能令東方明珠不會失色 文:謝悅漢

近日香港會展舉行兩天「香港.全球人才高峰會」,粵港澳大灣區九個內地城市連同香港和澳門將簽訂合作備忘錄,此事影響深遠。政務司司長陳國基指出,香港是高度開放的國際化城市,要擔當大灣區及國家人才高地門戶,認為要寫好共建人才高地的大文章,需要符合「起、承、轉、合」四個元素。

首先是「起」,就是起動,在各地發展招攬人才;「承」是指傳承,香港是全球唯一擁有五所百強大學的城市,由下個學年開始,將政府資助的專上院校的非本地學生限額提升到百分之四十,增加「香港博士研究生獎學金計劃」的名額到每年400個。

「轉」是指人才流轉。香港全力推進人才南下北上的流轉,在港註冊公司外國人員可在港申請北向一簽多行,並吸引更多內地人才到港交流。「合」也就是合作,廣東省政府與香港特區政府簽署《關於推進粵港人才合作的框架協議》,建立合作機制,促進兩地在人才培養、招攬、交流等方面的合作。

這些措施出台,已不僅是吸引人才來港工作,而是令這些精英可以隨意在大灣區工作,創業,甚至可以傲遊全球各國去做生意。而更為重要的,是有長遠策略有吸引內地精英來港進入各大學就讀,培養人才。

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則用數字說明,首批透過高才通計劃來港的人才,當局推算他們來港的一年期間,為本港帶來340億元經濟貢獻,為本地生產總值拉動1.2%。除經濟貢獻以外,這批人才帶來的家人和孩子,三分一在30歲以下,三分二在40歲以下,絕大多數是50歲以下,為老齡化的香港帶來很多年青的活力。

他又表示,首批經高才通計劃來港的3萬多人中,有43%人已在香港定居,54%人已在香港找到工作,主要投身於金融、創新科技、商貿等主要核心行業,薪酬中位數是5萬元,當中有四分一人月薪為10萬元,一成人的月薪為20萬元,普遍比香港一般的薪酬高。

大家知否,孫玉菡於1978年六歲時,與家人從山東省移居香港,開始時因不懂廣東話和英語而處處碰壁,入讀小學時亦困難重重。直至1990年,孫玉菡以優異成績升讀中大,他是工商管理系畢業,但他不往工商界發展,而是選擇加入政務官行列。孫玉菡任職政務主任期間,曾擔任醫療規劃及發展統籌處處長及勞工處處長等要職。去年7月,孫玉菡結束長達二十八年的政務官生涯,以五十歲相對年輕的年紀出任問責局長。孫玉菡的親身經歷,就是新移民的典型成功故事。

非常熟悉內地情况的立法議員尚海龍,他又是「香港高才通人才服務協會創會會長」,他認為決定一流人才留港有三大要素,包括(一)教育問題,這些來港英才非常重視子女教育,政府須密切注意和協助他們解决子女就讀學校問題;(二)事業問題,他們來港後要多久才找到合適工作和薪酬職位;(三)環境問題,他們來港後要有一段適應期,而且會見到「羊群效應」,如果他們同來的朋友克服各種困難均樂意長居香港,對他們都有影響。

香港缺乏天然資源,又是人口密集的彈丸之地,今日能夠成為國際金融中心和航運樞紐,現今又成為「超級聯繫人」,靠的就是人才匯聚,所以必須保留新聞自由,言論自由,司法獨立,凡事公開公正透明,繼續以人為本,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方能令東方明珠依然發出萬丈光芒。

文:謝悅漢

資深媒體人,經常有作品登在《亞洲週刋》及內地《今日頭條》網站,著作包括《水泥森林中吶喊》(天地圖書)及《香港仍有善心人》(大公報)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