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政府需要處理「未病之病」的態度 文:劉 信

「由亂入治,由治入興」可以說是特首李家超代表言論,自李家超政府上台後,每當社會出現被民眾關注的議題,政府都迅速回應,主動出擊,回應市民關切,嘗試處理問題,這些都是過去多屆政府沒有做到的東西,也是李家超民望之所以能比前特首林鄭月娥高的原因。然而,香港亂局已久,不少問題當發生意外時,可能只是龐大結構中的冰山一角,與其每次有病醫病,既然政府有決心主動出擊,更應定好方向,處理各種「未病之病」。

不論是施政報告及財政預算案,雖可見政府嘗試處理很多當前問題,問題之多,單單應付當前問題已經足以令政府分身不暇。「由治入興」,如何為之興,現屆政府如何定義「興」,筆者認為政府應在此有更多著墨。李家超政府上台之際強調KPI,對各部門訂立相關KPI,特首兩屆任期足有十年,若政府能訂立十年目標,包括經濟、民生、房屋等方向,相信對各部門定有鞭策作用。

以中國政府為例,於2015年五中全會就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建議》,其中包括脫貧攻堅戰,而當中更提出具體目標及要求,則是年收入3218元人民幣。經過一翻努力,至2020年11月,國務院正式宣布832個國家級貧困懸全部脫貧,達成全國脫貧的攻堅目標。

地方行政不能朝令夕改,必須要有長遠目標,這也是過去多屆政府的問題。現屆政府推翻上屆政府措施十分常見,由曾俊華任財政司司長時提出的美食車可算一例,其推出於旅遊區設立美食車。先勿論相關細節何其怪異及不合理,然下屆政府上台後將相關政策投閒置散,沒有將其優化的態度,到2022年6月,政府宣布結束美食車計劃。

同一時間,政府卻選擇推出夜市,兩者具有一定同質性。政府從美食車的失敗吸收了什麼,夜市希望能帶來多少對實體經濟的貢獻、有幾多到場人次、如何避免成為推倒飲食業的兇手,都是政府需要回應的問題。

筆者建議政府應從問題中抽身,郵輪出現交通問題,不需要政務司司長或多位秘書長親自處理。郵輪出現交通問題,是整個郵輪碼頭的配套及環境出現問題,問題不單獨落在交通身上,多位司局長級官員聚首一堂,決定落實兩條巴士線,情況實屬不理想。

比一般市民擁有更多數據,更了解整個環境的高級官員,更應抽身於處理這類冰山一角的問題,應站在更高的維度,不斷尋找各種「未病之病」,研究有哪些問題會影響政府未來五年的KPI,主動出擊在問題未出現前已經成功處理,才是一個理想的政府運作。

文:劉 信

媒體工作者,學研社成員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