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特區官員問責制不能名存實亡 文:朱家健

新春佳節,祝各位讀者恭喜發財!如意吉祥!

香港特區政府在過去一年,大部分問責局表現尚算滿意,然而,個別問責局局長的表現實在差強人意,所推出的政策更是沒有經過深思熟慮,並沒有考慮到實際情況,紙上談兵,摸石過河,本來只想營造政績工程,但倒過來卻觸礁,這樣的政策局局長,這樣粗疏魯莽,如果是在私人企業,老早已被解僱了。

其中的表表者,就是文化體育旅遊局,從美斯失場、郵輪碼頭交通混亂、賽車比賽賽道臨時縮短、除夕煙花散場人流安排、去年年底國泰航空多架航機取消或延誤、紅館屏幕壓修舞蹈員的善後和調查工作等,已看到官員有心無力;另一個成為眾矢之的的政策局,就是環境及生態局,繼垃圾徵費在未有周詳部署下便草草被出台,後又一拖再拖,再是「管制即棄膠餐具和其他塑膠產品」的實施,但官員的草率答覆仍是模稜兩可,沒法給予大眾一個權威答案,叫市民怎樣配合?叫前線執法人員怎樣履行公務?減廢只淪為口號,很多原本可以用來盛載垃圾的塑料袋被棄置,市民要用大袋包著小袋扔棄垃圾,違背環保原則,很多已退休的長者更要每天額外花費十元購買垃圾袋,清潔工友又不知道政策實拖後,處理垃圾的正確方法,管理費率先加價,飲食業更是在經濟低潮下首當其衝,獲益者除了是中標的塑料袋生產商,還有盤算KPI、「幾時都是不清楚」的廢官、庸官!

民不聊生,但問責局官員卻繼續坐享高薪厚職,他們憑什麼?局長理應該是獲得民意擁戴、市民高度認受和信任,而所釐定的政策應該貼地,讓市民受惠;然而,文化體育旅遊局、環境及生態局等部門,卻是反其道而行,公帑是花費了,政策卻是擾民的,毀了香港特區的形象,更動搖了市民對官員履行職務的信心,如果讓這種能力的官員在領導香港政策局,真是令人擔憂。

問責局設立的原意,就是要讓問責局官員面向社會大眾,在政策在制定、執行時不到位或反應強差人意,這證明了政策與社會出現期望落差和脫節,如果出現人為疏忽、判斷失誤、把握力弱等,就存在被問責的條件,如果問責制名存實亡,恐難以服眾。很多時,問責局局長或副局長出身文官體系,但文官的錄取,很多時只因他們在入職時的英文寫作表現,在融入馬房文化後更步步高陞,社會又欠缺監督、批評和免職機制,其實,所謂高才生出現高分低能、工作能力差、構思離地大有人在,政務官的考核、聘用、調遷和晉升更應該全面改革,當然,揀選政務官或前政務官作為問責局局長,更應該考慮他們的往績和政績。

政策不到位、難治痛點、製造潛在矛盾,應該被擱置;問責局局長在無計可施,又或不知道自己在幹什麼,或根本屬瀆職時,應該引咎辭職,又或被問責,才能平息民怨,香港特區才能團結,繼續前進。

文:朱家健

全國港澳研究會香港會員、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香港總會副秘書長、香港基本法澳門基本法研究會會員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