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環保政策是「倒行逆施」? 文:陳凱文

作為行動上響應國家提倡的粵港澳大灣區融合,卻被說成是居於「境外」的時評員,香港近日被炒作的環保政策爭議,確實是講到厭。畢竟早在政府宣佈暫緩垃圾徵費時,已撰文提議不如索性直接擱置計劃,比起現在才跳出來說三道四的財團僱員,還早了好幾個月。可是不客氣的說,可是這樣的建議,其實應在港府當日決定暫緩徵費之前,由有公職的建制派向行政機關提出內部建議,但這些人當時又在幹什麼呢?

不知道。只是無論如何也好,建制派當日既然沒人建議港府無限期押後垃圾徵費,現在便應全力為政策護航,而不是學反對派過去慣常玩的伎倆,在政策實施前的一刻搞反宣傳,意圖製造輿論壓力逼政府「跪低」。耐人尋味的是,如此兩面三刀的行為,竟還有人為其說好話,拿啥「政客是善變」說事,根據這一邏輯,建制派自稱愛國愛港的立場,是否也可「在觀察社會反應和聆聽了市民聲音」後,有所謂的「稍作調整定位」?

當然,比起美化政治投機主義,部分筆桿子為了醜化特區的環保政策,所提出的理據才是有夠奇葩。例如有人指內地只「限塑」不「走塑」,先不說香港並沒完全「走塑」,對於非生物降解膠袋和保鮮膜的禁制,香港還比不上海南。即便假定對方只是想說,內地沒禁用可降解塑膠餐具,但香港在「一國兩制」下,本來便享有立法權,更不要說改用可降解塑膠,一樣有微膠粒問題,意味着香港在限塑政策上,即使比其他內地城市走得更前,也不是什麼錯事。

另一個更有趣的指責,便是有人指特區的環保政策「擾民」。須知道,政策制定者與普通街坊之別,在於前者明知某種經濟活動,將不利於社會可持續性發展時,應比後者更有前瞻性,並透過制定政策和法律規定,達致移風易俗的目的。餐具走塑和垃圾徵費,便是這類推動公民提高環保意識的政策,而這類政策對於短視的利己主義者來說,必定是「擾民」之舉。政府若順從民粹主義者之言,被指「擾民」便作妥協的話,未來任何為了後代而犧牲眼前便利的政策,是否也要怕被指「擾民」而不用搞呢?

至於說餐具走塑和垃圾徵費是所謂「倒行逆施」,此一指控背後,其實衍生出兩個問題:首先,上述兩項環保政策的相關法案,都是在建制派議員贊成下三讀通過,當中只有其時尚未被DQ的反對派議員鄭松泰,在垃圾徵費法案審議時投下反對票。假如兩項政策真像某些財團僱用的寫手所言,是所謂「倒行逆施」的話,是否在拐一個圈怪責政府和建制派,並變相為反對派當日的主張翻案呢?以此推論,當日有份投贊成票的建制派議員,又須否為此問責?

說到這裡或許有人會說,時評員應當摒棄門閥之見,是其是非其非。然而,國家主席習近平曾表示:「建立綠色低碳發展的經濟體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才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長久之策」,又強調「推動綠色發展,建設生態文明,重在建章立制,用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保護生態環境」,在此情況之下,香港特區依法制定及推行的兩大環保政策,難道違背了領導人生態文明思想主張的「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理念乎?如果沒有,所謂「倒行逆施」之說從何說起?

是故,今次香港出現的所謂環保爭議背後,除了有可能是別有用心者在搞軟對抗之外,更更大的問題其實源自意識形態,即國家主席習近平過去提及的「金山銀山」與「綠水青山」之爭:當香港在配合國家綠色轉型過程中,其環保措施為部分市民帶來不便,或會增加商賈營運成本時,應當如何取捨。這個問題,任何一個熱愛學習內地黨政理論、沒有吃人嘴短的愛國主義者,心裡其實早應知道答案,關鍵只是有沒有人敢把答案說出來而已。

文:陳凱文

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