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自願防疫 祈求病毒自願消失 文 : 吳桐山

特區政府推社區普及檢測,不過由「内地核酸檢測支援隊」七名「先遣隊」隊員8月2日抵達香港,到9月1日正式開始做檢測,由籌備到動手足足1個月。香港速度果然名不虛傳,出名慢。

做任何事足夠慢,沒有任何事可以做成功。哪怕你打算向異性調情、求婚,足夠慢,明明撩動起對方的情慾了,但偏偏幾個月以後才採取行動,早就沒有心情。

第三波疫情的最高峰是7月最後一星期,而且確診數據本來就滯後,而我們的社區普及檢測就再比確診數字滯後1個月才做,給人的感覺是「為了做而做」。所以,專家說理想情況是有五六百萬人檢測,但我估計實現率也就1成吧,能有五六十萬人檢測不錯了。這樣的檢測,其實做不做意義不大。

不過話又說回來,日本、韓國、歐洲,其實同樣面對新一波疫情,相比較而言,香港做得不算差。執筆之日(24日),香港單日新增確診已經回落至單位數,下降幅度算是比日韓和歐洲要快。

我經常說,制度決定,香港防疫只能跟歐美、日韓比較,跟內地沒有可比性,因為內地政府能做的事,香港特區政府根本做不了。

香港做社區普及檢測是自願的,外傭做檢測也是自願的,甚至連出租給外傭做宿舍的業主,都可以不配合政府的追蹤調查,這在內地根本不可想象。香港的防疫可稱之為「自願防疫」,我倒是建議,既然什麼都自願,乾脆以後交稅也自願好了。反正在自願防疫下香港經濟難逃被陰乾命運,以後也沒有什麼稅可交了。

香港成內外雙向負面示範

一國兩制搞了20多年,香港這一制成為了內外雙向的負面示範。內地人看香港,是以香港這一制彰顯內地的制度優越性;台灣人看香港,是擔心什麼「今日香港、明日台灣」。能夠成為內外雙向的負面示範,特區殊不簡單。

香港回歸20週年的時候,我曾經說過,香港最好的歸宿,就是成為深圳的一個區。當時香港還是有一定的競爭力的,深港合體,有深圳的互聯網和高科技製造,加上香港的金融,絕對是世界數一數二的大都市,成為中國經濟的最強大心臟。而且深港合併不影響香港實施特殊的司法制度和金融制度,中國有的是做特區的成功經驗,而不是特別行政區。合併的最大意義,是在管治、行政上歸於一權,完全打破香港的本地政治勢力(不分黃藍),發揮兩種制度、一個市場的最大優勢。可惜,這只是我一廂情願,我知道不可能,因為不論黃藍都不想見到這個結果,除非有極強大的外力主導。

隨着時間推演,時間之窗已經關閉。意想不到的是中美關係急速惡化,令香港的生存空間比任何人想象的消失地更快。這跟普及檢測一個道理,有的事,該做的時候沒有能力、魄力去做,留下的只有殘局。

 : 吳桐山

學研社成員,時事評論員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