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產業化的機遇與準備工作 文:鄧家豪

筆者於上一篇《高等教育產業化,落實「四個必須」的方式之一》指出香港有足夠條件成為亞洲乃至全球的頂尖教育城市,促進「高等教育產業化」將可令香港發揮「人才港」的角色,為國家發展注入動力。本文將進一步探討高等教育產業化如何有利國家及香港發展,帶動其他教育產業成長,推動民生經濟。

高等教育產業的直接及間接經濟效益非常龐大,以新熱門留學城市悉尼為例,該市每年有超過25000名國際學生,為新南威爾斯州(新州,New South Wales,NSW)帶來龐大經濟效益。根據澳洲政府網2019-2020年數據所示,國際教育乃該國價值364億澳元的產業,而單單新州就佔其近三分之一的產值。與悉尼相比,香港招收國際生的空間則非常大。參考教育資助委員會2020-2021數據,香港八間資助院校只有合共有5883外國學生。以悉尼為參考對象,若香港各界配合,支持大專院校加大招收國際生的力度,香港每年招收的國際學生可以是現有的兩倍甚至三倍以上。

香港高等教育產業招收國際生的實力上升,每年將帶來額外數以億計的學費收入,令大學有更多資源培訓人才和研究,增強香港及國家的軟實力。國際生每年在港消費,也自然對香港經濟帶來正面影響。若這些年輕人才畢業後留港或到大灣區發展,勢必為經濟注入新動力。另一方面,來自四方八面的國際生將令香港這個城市從外到內進一步「國際化」,促進各國文化交流,建立一個更豐富多元的社會。這些國際生將可親身體驗一國兩制的優秀之處,同時接觸中國文化,向世界都說好中國故事。

若香港高等教育成功產業化,其質素和國際聲譽持續提升,香港的中、小學教育體系也將成為全球莘莘學子的心儀之選。一些家長由於希望子女入讀外國知名大學,會安排子女儘早到當地就讀中、小學,務求早早踏上較順暢平穩的升學之路。一些家長為了子女入讀名牌大學,舉家移民,只為讓子女入讀與名牌大學有聯繫的中學。當香港高等教育產業化成功,與整個教育體系聯動,必可令香港中、小學擺脫生源不足的陰霾,甚至使香港吸收大量「升學移民」。

要把香港建立成頂尖國際教育城市,並非一朝一夕。高等教育界甚至要改變固有思路,以「國家事業」去看待這板塊的發展。就以收生取向為例,高等教育界招收研究生時傾向錄取英、美名牌大學的畢業生。然而,一帶一路的國家也有質素優秀的大學,若香港有意吸收一帶一路諸國年輕學者,及早播下善因,未來可能令香港和國家都迎來豐收。一帶一路的國家經濟發展迅速,對高等教育需求殷切,教育界應該儘早佈局,以不同方式向鄰國宣揚香港高等教育的優勢。

除此以外,香港中、小學和社會各界也要做好跨文化教育(Intercultural Education),替高等教育產業化建立良好氛圍,為迎接世界各地的學生做好準備。社會各界有責任建立一個包容友愛的多元社會,使香港發揮國際文化交流之都的作用,令其他國家的年青人從東方之珠開始認識中國,了解中國,共同見證一國兩制的成功。

文:鄧家豪

香港校外教育及培訓專業協會(HKAEEP)創會會長;慈善機構童理心(Kidpathy)創辦人;教育倡行(Edution Network)董事;御學軒教育集團創辦人及董事;香港教育大學在讀教育博士(EdD);創辦及投資多間教育企業,以實踐其數據為本的教學理念及推動教育科技發展。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