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五.一黃金周過去了,內地訪港旅客人數略低於特區政府預期,雖然沒有超額完成,總算合格,可是主責官員和旅發局恍似做了錯事的小學生,急急出來滅火,強調內地旅客的旅遊模式已經轉變,業界需要接受新常態,做錯了什麼?原來零售餐飲旅業界抱怨訪港內地旅客消費不似預期,今個五.一黃金周旺丁不旺財,未能財源滾滾來。
其實業界不滿內地旅客「窮遊」香港並非始自今日,尤憶去年二月本港與內地恢復全面通關,業界充滿憧憬,期望內地旅客疫後重臨,人人報復式消費,爆買爆食刺激市道,回到2020年前新冠疫情擴散之前的那些好日子,誓要把封關三年失去的一次過賺回來。
可惜期望愈大,失望愈大,業界期待的市道好景並沒有重臨,過去一年多,不論是幾個內地旅客訪港高峰期,抑或平常日子,內地旅客的整體消費模式都顯得節制,景點打卡、尋優探勝深度遊取代了過去的大包小包血拚、一擲萬金享受美食。每次媒體訪問業界中人,幾乎都像重播錄音帶,不止語帶無奈,甚至發牢騷數落內地旅客遊港不想購物、不肯食「貴嘢」,市道不振都是因為有這些「寒酸客」,當然「萬能政府」更加難辭其咎,大力向內地推廣香港遊,竟然招徠含金量不足的旅客,真是罪大惡極。
對於內地旅客遊港消費模式轉變,條件反射式的分析,就是受到內地經濟疲弱,影響民眾消費意欲,這個「萬金油」式答案,對期望好日子總會重臨的業者而言,確實是一搽就好的靈藥,只要等到內地經濟增長重拾動力,以往內地旅客豪氣消費的榮景也會復見。
有信心不一定能贏,無信心一定會輸,面對困境找個諸如大環境不好的理由,確實有助減退負能量,問題是內地旅客節制式消費只是暫時性現象,抑或結構性改變?當等待內地旅客的消費模式回到從前已成為空中樓閣,不切實際的幻象,業界是要裝睡下去,抑或從夢中醒來面對現實,及時調整經營策略,適應巿場變化。
世間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內地旅客香港遊消費模式改變,絕不是一夜變天,而是由量變到質變的結果。二零零三年香港旅遊業遭到沙士疫情重挫,中央推出惠港措施,送來開放內地居民香港遊大禮刺激市道,振興香港經濟,正式開啓了香港旅遊市場轉向北望的新常態。
那些年,內地國門初啓,民衆「學習」外遊,香港挾著九七回歸效應和地理優勢,成為內地旅客出門開眼界體驗的首選,香港旅遊業由接待一車一車的內地團客,到逐步擴大為個人自由行,帶動了整個零售、餐飲、酒店服務業巿道,內地旅客來到香港這個免稅港購物之都,面對琳琅滿目的貨品,購買意欲高漲,香港零售業市道在北水強力灌注之下,巿道一片暢旺,尤其售賣高檔商品的名店,每日開門營業,進門的內地旅客一開口就是十個八個名牌手袋手錶,據說當年有無良店舖覷準內地旅客購物認知不足的弱點,瘋狂宰客,除了強迫購物旅行團,一些店舖兩變錢、次貨充高檔,甚至高價推售一些不知什麼牌子的所謂「奧力士」,「江山輸盡」歐洲膺品名錶,內地旅客用金錢換取教訓,才慢慢學懂了在港購物應有的自我防衞意識。
業界劏客歪風可以糾正,大環境改變才是真正不能逆轉的現實,過去二十多年,這段香港與內地一起走過的日子,實際上就是見證國家大國崛起的歷程,隨著經濟持續高增長,國力強盛,國門對外愈開愈大,內地民眾分享經濟成長紅利,口袋深度帶動走出去開眼界的國潮,香港也由內地民眾外遊的終點站變成中轉站。旅遊體驗日積月累的沉澱,逐漸改變旅遊行為,相比於過往瘋狂掃貨、炫富式用餐、走馬看花跑景點,新時代的內地旅客,更追求對旅遊目的地人文風土慢遊近觀式深層體驗,近年在小紅書出現的香港打卡熱點,不少景點對香港人而言一向都沒大感覺,卻令內地旅客趨之若鶩,例如在西區一條斜路看到的日落,還有油麻地警署等,香港人朝見口晚見面,不覺得有什麼特別,看在內地旅客眼中,竟是非要到此一遊不可的美麗香港風景線。
再者,近年國家配合貿易拓展需要,持續調低多類進口商品關稅,免稅舶來品𣎴再是香港零售業獨享的優勢,大量外國知名品牌、奢侈品和藥妝產品,早已直接登陸賺人民幣,雖然售價與香港仍有差距,但購買便利度扺銷了價差,也減弱了不少內地旅客專程來港購物的出遊興緻。
一葉知秋,從內地旅客改變訪港消費模式,其實也折射出香港在國家發展定位的變化,過往所謂的前舖後廠、內地對外的窗口、聯繫人等的傳統角色已經漸行漸遠,這個更大的議題已超出本文範圍。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香港旅遊產業鏈未來仍會迎來一年又一年五.一黃金周、農曆新年等內地旅客訪港高峰期,業界是繼續食老本等運到,還是動腦筋積極尋找可持續經營的新路向,讓主觀意志適應客觀事物發展,辦法總比困難多,相信以香港人一向靈活多變的軟實力,必能渡過難關再上路。
文:戴子魚
資深傳媒人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