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勵留港消費救香港市道 文:朱家健

疫情下,百業蕭條,同時改變了香港市民的消費模式,眾所期待的通關,只聞樓梯響,近日又傳來香港特區政府擬放寬在內地香港居民回港免檢疫限制,另將與新加坡建立「旅遊氣泡」,遺憾新加坡近日仍有零星本地確診個案,「旅遊氣泡」是否成行,仍屬未知之數。

昔日的彌敦道大街,我指的是兩年前,出現很多吉舖,這緣於年多前發生的反修例社會運動加上疫情,食肆和零售的業務大受打擊,很多小店結業,而連鎖店也縮減規模,失業率也上升,很多市民節衣縮食,勒緊荷包,希望盡早走出經濟嚴寒,奈何疫情是對全球性影響,即使特區政府再派錢,也是杯水車薪,當務之急,特區政府除了要協助企業度過難關,也需要適時協助失業人士,如提供支援、輔助他們轉型和尋找工作,甚至開設臨時工作崗位,把資源用在最迫切也最值得協助的一群,因為失業者在過去也曾納稅,也曾為香港作出良多貢獻。

間中聽到不少人士抱歉,一天未通關,則沒法到內地城市享受理髮染髮服務、或治理牙齒,這未免太本末倒置吧,撇開理髮師或牙醫的專業技術水平,如果真的牙痛,為何不急去香港註冊牙醫診治?如果儀容需要,為何不去就近的髮型屋理髮?香港牙醫和髮型屋都是需要繳納租金,並向特區政府納稅的,為何市民要把金錢或津貼用在其他城市的服務?既然來了香港,就得適應香港生活模式,一次的閉關,已看出了部分人的消費模式和心態,這或許動搖香港的結構經濟,試想想,如果註冊牙醫沒有業務,日後還有誰去唸牙醫口腔學科?有誰去開設牙醫診所?難道又要公帑資源去資助全民牙醫服務嗎?理髮師也要每月繳付租金和吃飯的,如果理髮師也失業而轉型,又會打亂供求,難道香港理髮師也應該搬去大灣區(香港以外其他城市)創業嗎?

筆者不是在批評「大灣區(香港以外其他城市)消費圈」,而是認為應考慮有些服務既然是必須和固定需要的,為何不留在香港消費振興經濟?而部分的業務、生意模式和消費,其實有時限性或即興的,宜留在香港。這次通關的時間仍是不確定,難道要忍着牙痛、披頭散髮的等待通關,到內地城市享用相關服務嗎?有些與個人生活需要有關的服務,香港收費合理,水平也是有保證的,消費者在獲得服務時更是有一定保障,即使通關後,來回其他城市的來回車票,最便宜動輒也要花上百多元,倒不如留在香港好好享受該等服務,省卻舟車勞動之苦。當然,筆者也嚮往到大灣區(香港以外其他城市)城市消費,這包括是約朋友吃飯和聚舊,或到香港沒能提供的服務模式,如到深圳或珠海的動物園體驗、到內地的博物館,或到澳門特區享受當地特色度假和博彩消費。筆者鼓勵香港市民短期內可多留港消費,振興香港經濟,打救香港市道。

文 : 朱家健

全國港澳研究會香港特邀會員、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香港總會常務理事、香港基本法澳門基本法研究會會員。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