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勵電子支付不能資助了事 文:吳桐山

近年香港電子支付追落後,一方面是疫情之下,鼓勵了大家使用網購,自然會接觸電子支付;另一方面是政府派發電子消費券,令很多商戶都接受電子支付。但有本地報章頭版報道,說香港「電子支付路難行」,細看之下,主要是針對街市。香港部分環境電子支付使用率仍然低,背後原因複雜。但政府早年出錢支持街市普及電子支付,很多檔主收了錢卻不用電子支付,政府對此不能不聞不問。

平心而論,香港大部分的商鋪都接受電子支付,而且方式多種多樣,信用卡、本地的和內地的電子錢包,林林種種。至於電子支付仍不普及的地方,核心問題還是人。街市、的士這一類消費場合,電子支付仍然佔比不高,因為這些地方不論是檔主還是司機,平均年紀都偏大,街市的消費者也是中老年人居多。因此這些地方推廣電子消費必然是難的。因為老人家學習能力差,必然傾向頑固使用現金。

但很多人也許忘記了一件事,政府2020年曾經出錢,幫助街市檔位接受電子支付,提供5000元一次性資助,不少檔主收了5000元,然後隨便安裝了一種電子支付方式。因此過去幾年,你會發現街市很多檔位都貼了一些電子支付的二維碼,好向政府交差。問題是我試過多次提出用電子支付,這些檔主都推三阻四,一般都是「壞了機,唔用得」,或者直接要求你給現金。

政府很多時候的資助都是如此賣大包,浪費納稅人公帑。我認為檔位既然收了政府推廣電子支付的5000元津貼,就有責任和義務容許顧客用電子支付,如果只是做個樣就算,某程度上等同詐騙。政府如果真心要推廣,不能單單資助了事,在資助的時候就應該訂明規矩——必須長期接受電子支付。然後要派員放蛇抽查,抓到收了錢不辦事的就應該罰款。

現在電子支付的方式豐富,信用卡的手續費較高,八達通需要安裝收費機成本高,但很多用二維碼支付的手段,檔位只是貼一張貼紙就可以收款,根本沒有多少成本。說到底還是街市檔位老闆的習慣思維,以及業界的一些交易習慣,例如檔位老闆批發買貨也習慣了現金支付,如果客戶用電子支付他就要去提取現金。

因此要推廣電子支付,政府單單每個檔位給5000元的做法是效果不彰的,要設法提升各行各業的技術含量,改變業界生態。但香港的現狀是:政府自己本身在互聯網、金融科技等方面都很落後。近日食環署提高了亂拋垃圾的罰款額,但其電子支付系統卻不支持,已經貽笑大方。對此我實在覺得疑惑:要將系統的支付限額,由1500元提高到3000元,需要很複雜很長時間嗎?我理解只是修改一個參數的事情,只要決定了,技術上是秒秒鐘可以做到的事情。還有9日落實使用的康文署的新訂場系統,我相信肯定又是「一鑊泡」。希望政府搞智慧城市,能夠威翻一次,不要被人睇死。

文:吳桐山

時事評論員、學研社成員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