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勝政爭打破壁壘 「港人治港」下半場要證明自己 文:吳桐山

習近平總書記親身來港,出席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慶祝大會暨第六屆政府就職典禮,令港人歡欣雀躍。《基本法》訂立時,寫明「香港特別行政區不實行社會主義制度和政策,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50年不變」。雖然國家領導人多次強調,「一國兩制」實行好了,50年後更不用變。但對於港人而言,給自己設置一個限期,去實踐「港人治港」,有一點壓迫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如此說來,現在已進入「50年不變」的下半場。在上半場中,「港人治港」交出的成績表並不出色,保障國家安全、政治體制改革、房屋醫療等民生議題,都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也正因此,中央才要出手為香港制定香港國安法,完善特區選舉制度。實踐了「愛國者治港」的香港特區,下半場可謂可勝不可敗。

經濟民生好才是改革成功關鍵

在政治體制上,完善了選舉制度的香港,重塑行政立法關係,正是發揮行政主導高效率的時候。新一屆特區政府必須坐言起行,擺脫過去那種議而不決、決而不行的風氣。

可以預見,香港一些過去反對派的支持者,肯定會不時提出所謂「政改」的議題,要求實現所謂「真普選」等等。但應該看到,這些雜音只會干擾新選舉制度下的特區施政。這些反對派支持者並不想看到新選制成功,所以可能會繼續找機會挑起矛盾,認為只有「政改」才可以解決問題。這種時候,特區政府必須團結愛國愛港力量,沉住氣,埋頭苦幹。

中央治港班子和特區政府必須明白一個道理:真正的政治狂熱者只是少數,大多數的市民只是被人引導人云亦云。民眾要的只是一個好的結果:經濟繁榮、生活美滿。「愛國者治港」也好、「政改」也好,都只是用來實現這個好結果的「名目」而已。這就如股民一樣,投資都是為了賺錢,只是是價值投資、波段投資,只要能賺錢就是好「名目」。

要實現好結果,香港就需要在經濟發展上出現突破,其中關鍵是打破香港與內地的人員往來關卡,實現市場一體化。

國家給予了香港新的定位——國際創科中心。這不可能依靠香港一己之力完成,而必須依靠中國的人才和產業鏈優勢。香港無可否認有一定的基礎科研實力,但香港製造業式微多年,大部分的科研最終都沒有經過市場考驗。

打造大灣區無障礙生活圈

香港與內地份屬兩個獨立關稅區,在香港商業化、市場化,並不能獲得內地廣大的市場空間。因此香港有發展潛力的科研,往往都會一次性在內地落地生根,科研之後就跟香港沒有什麼關係了。這種市場區隔,令香港無法成為中國的硅谷,美國的硅谷是沒有這種市場區隔的。

香港上世紀的巨大發展,說到底也是依賴內地來港的資金和人才。當前香港吸引人才的最大障礙,是內地人在港得不到公民身份,面對交稿的人才流動壁壘。下一個25年,香港沒有了反對派,沒有了記協、教協這些維護「老香港人」小圈子利益的壁壘,香港要尋求解放自己:撤銷人才壁壘。只要是符合一定條件的人才,應該開放內地身份證人士便利在港落戶工作和生活,打造真正的大灣區無障礙生活圈。

50年不變、50年後也不需要變。前提是這50年裡面,「一國兩制」實現了好結果。留給香港的時間不多了,這50年的下半場由現在開始。香港人,無論是愛國愛港的「老香港人」還是「新香港人」,都必須要爭分奪秒,主動在政治、經濟制度上拆牆鬆綁,為「一國兩制」爭取更長的時間和更大的空間。

文:吳桐山

學研社成員,時事評論員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