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會否賴賬不還? 文:寒 柏

討論宏觀經濟課題時,總會有一層「學術外衣」。經濟理論基礎可以讓我們有系統地分析複雜無比的社會經濟問題,但亦有可能使我們無法以簡單常識認清事實之根本。

關於「美聯儲利息走勢」、「美國政府債務上限」及「去美元化」等問題,我們不妨以普羅大眾都會明白的角度作為討論的切入點。

• 為何美聯儲要大幅加息呢?
• 為什麼美國政府在債務上限的問題糾纏?
• 為何會出現「去美元化」的現象呢?

美聯儲為何要大幅加息?遏止通脹?要維持「強美元」?這些說法都未免太複雜。以最簡單直接的方式去表述,就是美聯儲有需要要維持美元及美債的吸引力。

自08年以後,美國經濟走下坡,政府亦債台高築。美國策動的貿易戰及科技戰無法讓「美國再次偉大」,新冠肺炎疫情亦促使美國經濟加速衰退,政府債務問題更越來越嚴峻。如何要全世界人繼續購買美債呢?怎樣使大家放心存放及使用美元?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加息」。美元加息,直接增加了美元及美債的投資價值,讓大家持有美元資產的回報增加了。以最直白的方式去說,「大債仔」如何繼續吸引「金主」?就是「加息」。

另一方面,為何各國政府都想開始「去美元化」呢?大家情願「以本幣結算」,以避免被美元加息而剝削;這說法也有點複雜。

我們不妨以最簡單的方式來說這個故事。大家從前在國際貿易交易時都盡量使用美元,當有順差時便把「餘錢」購買美債。但現在由於美國債台高築,經濟不振,還要匆忙加息。世界各國手上的美債都因加息以「縮水」(加息使債券價格下跌),各國央行的美元外匯儲備受挫。這是什麼意思?就是大家本來都把錢換成美債,但現有美債的價值下跌,買家情願購買新發行的美債,世界各國政府手上的美債都要打折才能出售。

幾十年來,世界各國都不大相信貿易夥伴,情願使用美元及購買美債。但現在相信美國的仍要虧本。

大家還有什麼法子?就是硬着頭皮不用美元,情願採用「本幣結算」。甚至乎,某些國家正在重新理順國際交易關係,各國進行多邊貿易,透過好幾個國家的互補,確保「合作圈子裡」不會有任何一方出現大規模的順差或逆差,然後達至整體的「收支平衡」。多邊貿易之下,「本幣結算」只是權宜 (不代表雙方真的相信對方的貨幣),最終達至「以物易物」的效果,並盡可能避開使用美元及美債;這就是「去美元化」的本質。

所謂「一環扣一環」,美國經濟不佳,政府債台高築,美元及美債吸引力下降。印錢太多,亦造成通脹。美聯儲唯有「加息」來保住美元的吸引力。但「加息」直接使「美債急跌」,亦增加了世界各國的美元貸款成本,大家只好「去美元化」。世界各國開始「去美元化」,又變相削弱了美元的吸引力,美聯儲亦不得不維持相對較高利息,即使面對金融系統震蘯仍無法立刻反過來減息,一時間「騎虎難下」。

透過上述以常識為基礎之分析,我們可以更簡單顯淺的方式把整個問題的來龍去脈看清:

1. 美國作為「大債仔」,大家開始擔心它賴債不還,都不想繼續借錢給它了。但「大債仔」亦是我們的「米飯班主」。如果我們不借錢給它,誰來購買我們的貨品?我們又可以把借錢給誰?放貸的人永遠都明白,除非「大債仔」被「滅門」,或你有能力把之「抄家」,否則我們永遠不應該得罪「大債仔」。把「大債仔」迫至走投無路亦對雙方都沒有好處。

2. 本來一直是相安無事的。但「大債仔」財源滾滾,又不用擔心「債主」上門追數,躺着也賺錢,整個國家的財政紀律便會鬆械起來,市場發展及創新發明等等都會緩慢下來。以香港為例,在超低息環境下只要什麼也不做便能靠收租大賺,即連發展商也靠囤地賺錢而不必多建屋,還有誰會工作呢?

3. 「大債仔」因沒有壓力而慵懶起來,但怎樣付利息呢?將來怎生還錢呢?在技術上,就只有不停的「展期」及「借新還舊」;簡單來說,就是「以債養債」。作為「大債仔」,偶爾這般做亦非不可以。只是時候久了,又如何對「債主」交代呢?

以常識論之,「債主」接受「以債養債」的條件,就是相信「大債仔」將來可以大賺一筆,本利歸還。儘管如今「大債仔」連「付息」也要靠「借錢」,但將來總會有方法可以大賺特賺,扭轉連年虧本的局面。否則,「大債仔」不停靠「寫新欠單」來找「舊欠單」,「欠單」越寫越多,就只會貶值。

當然,這「大債仔」有「槍」,「債主」不敢說什麼。但時候久了,債住總不能眼白白讓自己手上的「欠單」貶值。「債主」情願另闢蹊徑,一方面找尋新客戶,另一方面以新渠道交收,甚至乎透過類近「以物易物」的方式,亦要盡可能削減手上的「欠單」。

4. 「大債仔」過安樂日子久了,缺乏了財政紀律,有什麼方法可以把這局面穩住?其一、就是靠「搶」。什麼貿易戰、科技戰或俄烏戰爭,都有「搶掠」的效果。若非靠深耕而賺來,多半便是靠「搶」了。但比較有趣的是,「大債仔」的搶掠對象,卻是「大債主」本身。但「大債主」好像也有「槍」,始終不甘心被「打劫」,問題便變得複雜起來。

其二、當然是靠「加息」。大家不想再要「欠單」了,「大債仔」便只好靠「加息」來吸引「債主」。「加息」有兩個效果,一方面增加了「新欠單」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卻等同宣布把「舊欠單」打折,這亦是「搶掠」的其中一種方式。

如此一來,美國作為「大債仔」還有什麼「板斧」?當然是「賴賬不還」了。美國會否「賴賬」呢?其實,如今陸續有美國銀行宣告倒閉,已表明美國正在「賴賬」了。美聯儲及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都說明不會「全面」保障存戶,美國銀行的海外分行或分支機構的客戶更不受保障,已有海外存款「歸零」,即等同美國在「賴賬」,並擺明車馬的掠奪海外金融資產。

至於美國政府會否無法通過債務上限呢?根據過去的經驗來說,兩黨最終都會達成共識。但這是否代表這法案始終會順利通過呢?

如果一定會發生之事,兩會又何必再討論下去?什麼政治爭拗或股市被舞高弄低的說法,都是表象。其本質是,美國政府始終有機制在研究及討論應否通過債務上限。那麼,美國政府有沒有條件不通過法案呢?

作為手上有「槍」的「大債仔」,擺明車馬賴債不還錢,亦肯定是選項之一。如果美國政府沒有如期通過債務上限,或會影響政府運作,但政府仍有很多方法解決問題,例如是裁員、削減服務及福利或拋售資產等等。對美國政府來說,調高債務上限有利有弊,通過法案亦非唯一的選項。

美國政府可以堅持不還錢,亦不發新債,簡簡單單的坐下來跟世界各國討論「債務重組」亦可。別以為「債主」在談判過程會很強勢,在「債務重組」的談判中,「大債仔」往往是主導的一方。

最後,我們亦不要以為美國作為「大債仔」若「賴債不還」會等同「破產」。「大債仔」不還錢亦未必會吃虧,受苦的往往是「債主」那方;要「破產」的也有可能反過來是「債主」。

文:寒柏

從事金融業,亦為自由撰稿人。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