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未「通關」便推廣大灣區? 文:陳凱文

上星期深圳特區成立40年,中央送出「大禮包」,習近平主席更親自前往深圳參加慶祝大會並發表講話。之後,香港的建制派便開始忙碌起來,舉辦各式學習班、座談會,有時事評論員開始談論中央給的「大禮包」有多厲害、深圳為何有此發展成就……再之後,便有人和媒體介紹「大禮包」內也有一些政策跟香港青年息息相關,然後鼓勵香港青年拓闊視野,打破壁壘思維,返內地工作、創業和居住。

雖然這樣說又會得罪人,但作為早已是內地、香港兩邊跑多年的人,看到部分所謂建制派的表現,總是覺得有點不對勁。的而且確,深圳的發展着實相當之快,特別是你經常深港兩邊走的話,更能看到她的快速變化。不諱言的說,現在深圳生活的方便度和舒適度,甚至比香港不少地方還要好。

不說別的,就說電子支付、共享單車、充電寶租賃和網約車的應用,對方的普及程度已比香港成熟很多。問題是:建制派負責的是香港工作,深圳發展得怎樣好,都不應該是香港建制派的着眼點。為何人家電子支付從零開始,發展到今日全國普及,香港至今能夠拿出手的,依舊是廿年前已有的八達通?人家行你為何不行?怎樣才能做到人家那樣?這才是建制派應該談論的事!

其次是鼓勵香港青年北望神州,鼓勵他們北上打工、創業或居住,說甚麼香港青年有甚麼國際視野、兩文三語優勢……究竟是誰給他們勇氣,讓他們依舊覺得港青北上仍有優勢?現在碩士、博士、放洋歸來的內地人才多如牛毛,深圳又是數一數二的大城市,全國頂尖人才都往那裏尋找機遇,香港一小部分青年才俊,或許還能跟對方有得一拼,但其他香港青年,真是有當過江龍的本錢?

畢竟,香港青年一詞是個泛稱,當中學歷和工作能力也有不同。當中沒有盼頭,或是面臨失業、就業不足的青年,其實是他們畢業的大學排名一般,甚至學歷一般的那一批。他們在香港市場競爭力已不如人,你還叫他們北上,跟全國頂尖人才競爭?是不是有些人的思維,仍停留在廿年之前,覺得只要是個大學生,甚至只要是個香港人,北上便能容易找到一份收入不俗的工作?如果是的話,這便有點離地!

另一方面,香港有些所謂建制派,天天叫人離開香港北上發展,也確實有點神奇。本文不是鼓吹壁壘思維,而是想談何謂各司其職。管理深圳的領導,推出各種便利港人港青北上工作和居住的措施,是為了深圳進一步發展,也是他們的職責所在。然而,建制派是負責香港工作,他們的職責難道不是設法招募和留住人才?他們不是有責任為青年重建本地社會階梯;或者解決他們在本地的失業問題?

退一步而言,即便部分建制派認為,鼓勵香港青年北上,可以打破部分年青人的壁壘思維,但是靠着告訴香港青年:內地生活水平和環境很好、內地有很多發展機遇、內地為港人提供很多便民政策,又是否足夠打破他們的壁壘思維?舉個簡單例子,有個朋友的兒子是「黃絲」,他雖然沒參加過黑暴,但曾在網上批評港府和內地,所以他怕回內地,怕會被抓。你連對方顧慮甚麼都搞不清楚,又能打破誰的壁壘思維?

更重要的是,過往不論是宣傳高鐵開通,還是鼓勵港人北上發展,都會強調往返便利,整個大灣區將會變成「一小時生活圈」。然而,新冠肺炎爆發之後,往返粵港澳三地均須隔離14日,一個來回便需隔離28日,造成很多跨境家庭被逼分隔兩地。與此同時,由於香港在抗疫方面的各種神操作,至今仍沒法做到14日本地個案零確診,粵港澳三地「通關」的日子更是遙遙無期。

在此情況下,建制派作為港府執政同盟的一員,應先推動港府做好防疫工作,達成14日零確診的「通關」條件,好讓粵港澳三地往來恢復正常。現在三地尚未「通關」,你便不斷鼓勵人北上工作和居住,時機上很不適合。假若對方問你何時「通關」?為何粵澳已經「通關」,香港還未成事?若長期不「通關」,是否代表北上後很難再回香港?面對這些問題,你又能怎樣回答?這不是變相讓人勾起港府抗疫不力的責任,讓跨境家庭想起兩地相隔之苦嗎?

文 : 陳凱文

學研社成員,香港投資日報主筆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