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青的「大灣區競爭優勢」? 文 : 陳凱文

上篇文章提到,有些所謂建制派總是鼓勵香港青年北上發展。語音未落,特區政府的政務司司長張建宗便在其網誌中鼓勵本地青年好好利用大灣區平台,稱他們精通兩文三語、通曉中西文化,擁有寬廣的國際視野,在大灣區有一定的競爭優勢,大灣區為本港青年人提供就業和事業發展的新跑道,鼓勵青年人親身了解國家發展及箇中契機。

一如其他所謂建制派,張建宗鼓勵港青北上,又是「黃婆賣瓜,自賣自誇」,先吹捧港青一番,說他們在大灣區有競爭優勢。可是正如先前所述,十隻手指都有長短,港青的能力和學歷,也是各有不同。他們當中可能真的有人「精通兩文三語、通曉中西文化,擁有寬廣的國際視野」,但是佔全部港青的比率,究竟又有多少呢?這個問題,在香港做生意的人,應該深有體會。

先不論那些沒有大專學歷的港青,只說八間大學的畢業生,他們又有多少人真的「精通兩文三語」?君不見即使是報章記者,其中文新聞報道都能看到不少別字和語法錯誤,其英文和普通話訪問,撇除口音問題不論,也能聽到他們說話「甩甩咳咳」。假如一個地方的專業文字工作者,其語文水平都極之一般,你把港青吹成「精通兩文三語」,難道不覺得臉紅嗎?

所謂「通曉中西文化」,又是令人失笑。先說所謂「西方文化」,盎格魯薩克遜語系國家,跟法語系、日耳曼語系、斯拉夫語系和拉丁語系國家的文化各有不同,有多少港青乃至港人,真是「通曉」整個西方的文化?至於中國文化,先不說詩詞歌賦、琴棋書畫、韻律訓詁這一類傳統文化,部分港青連最簡單的揸筷子,都可以揸得核核突突,更不要說他們北上之後,是否熟悉和適應內地的職場及餐桌文化了。可見所謂的「通曉中西方文化」,不過是誇大其辭。

至於所謂的「國際視野」,其實更是不少港人的短板。所謂「國際視野」,並不只是得閒看一下海外傳媒的新聞和資訊,便是具備國際視野,他們同時需要不帶偏見地掌握內地的新聞和資訊,摸準內地的政治和市場脈搏,從而準確地了解各個大國之間正在進行怎樣的搏弈,並因此而洞察整個國際政經形勢。可是,多少港青具備客觀的國際政治形勢解讀和分析能力,而不會因其政見而存在認知偏誤呢?不客氣的說,這樣的人實在是鳳毛麟角。

當然,說那麼多的目的,並不是要刻意貶低港青,亦不是反對港青北上發展,而是世上有一種概念,叫「期望管理」。現在港官和部分建制派的做法,會令港青對北上產生錯誤期望,亦會誘使不夠料的港青去當「過江龍」。若不做好期望管理,一味的誘使港青北上,到他們北上後碰壁回來之後,難道又不會因此而心生怨懟嗎?

更重要的是,不論是中港融合,還是香港融合國家發展大局,跟港青北不北上,其實並無直接關係。張建宗有一點是說得對的: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是要令香港繼續發揮「一國兩制」的獨特優勢。換言之,發揮香港所長,協助香港在整個大灣區乃至國家當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和功能,才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重點。

至於港青北不北上,只要他們不願北上的原因,並非源於刻板印象和政治偏見,其實毋須強求。反之,純粹強調北上的工作或發展機遇,說得直白一點,不過是「利誘」北上,又真的能夠消除他們的刻板印象和政治偏見嘛?事實上,自改革開放以來,因為逐利而北上的港人,真是多如牛毛,當中還包括近年蹦出來的部分「黃絲」藝人和商人。

由此可見,部分港官和建制派時至今日,仍以「利誘」方式鼓勵港青北上,根本不是促進兩地融合的有效方法。只有從意識形態層面下功夫,建立具傳播影響力的輿論陣地,再利用各種軟性渠道和方式,消除港青對於內地的偏見,才是促進中港兩地融合、建立港青國家意識的不二法門也。

文 : 陳凱文

學研社成員,香港投資日報主筆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