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富分化社會不公成主要矛盾 須破格思維從根源解決問題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昨日(24日)發表網誌指出,香港偏重於金融服務業的經濟結構令增長成果的分配嚴重不均、收入差距及資產差距加劇、生活成本上升與勞動所得增長的差距顯著擴大,成為了香港社會發展的最主要矛盾。經濟結構不平衡,導致社會分配不公,貧富分化,是導致香港社會不穩定的主要原因之一,當香港由亂入治排除了政治干擾之後,如何解決貧富分化和社會不公的問題,應擺上政府的議事日程。過去香港解決貧富差距問題,只片面性地聚焦於福利政策,這是治標不治本的做法,應打破固有思維,放棄「小政府」和「不干預」理念,從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根源去解決問題。

陳茂波在網誌中指出,本港經濟持續發展,惟把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綜合來看,經濟結構不平衡的狀況一直持續。過去20年間,金融服務業佔本港生產總值比例由12.8%增加到逾21%,但其聘用本港僱員人數佔就業人口比例,則僅由5.3%增加到7.1%,從業員人數約27萬人。反觀貿易及物流業,同期佔本地生產總值比例由23.6%降至不足20%,聘用人數佔比即使由23.8%降至17.5%,但仍聘用了逾67萬人。至於旅遊業,在疫情前佔本地生產總值雖只有4.5%,卻僱用了6.6%的打工仔,從業員近26萬人。

陳茂波指出,這樣的就業結構意味着,即使金融服務業發展暢旺,並帶動零售、餐飲、旅遊及運輸等行業的需求,但不同行業打工仔所能分享到的經濟成果,仍存在較顯著的不平衡問題。
另一邊廂,歐美量化寬鬆及游資過剩,導致全球資產格價持續上升,加上本港的土地供應長年不足,令住宅樓價嚴重脫離一般市民的負擔能力,也引致生活成本偏高,蠶食了打工仔辛勞賺取的工資的實際購買力。

香港是「一國兩制」下的資本主義社會,過去一直強調自由市場的經濟發展理念,結果是嚴重地偏幫了在市場上佔有絕對優勢的大財團、大企業,導致在多個行業出現壟斷或寡頭壟斷的情況,令市民感到社會越來越不公平。普通市民,不論是處身於管理層的中產階層,還是一般打工仔,即使勤勤懇懇,兢兢業業,但仍感到生活壓力越來越大,生活質素改善越來越困難。

土地、人力成本上升,中小企的經營越來越感到吃力,大財團、大企業的連瑣店卻不斷地發展繁殖,這種狀況持續下去,嚴重地蠶食了香港來自中小企和年青人的創新能力和推動經濟發展的動力,更加累積出許多社會問題。
香港曾經是一個充滿奇蹟,能夠成就夢想的地方。只要肯努力,就能夠為自己爭取到優質的生活條件;只要有夢想,又敢於嘗試,敢於拚搏,夢想就會有實現的一天。這種狀況吸引了一代又一代青年人,努力向上,靠自力的雙手和聰明智慧,為自己創造更好的生活。但是,時至今日,現實生活令市民的無力感不斷增加,青年人對前景越來越感到迷惘,看不到希望。這是過去一段時間,香港社會不穩定,人心不穩的主要原因之一,一旦被反中亂港勢力所利用,就會出現動亂。

現在,《國安法》和完善選舉制度讓社會恢復了平靜,特區政府得以排除反中亂港勢力的政治干擾,重新聚焦經濟民生,着手解決香港社會的深層次矛盾,而如何從經濟社會的角度,解決好貧富懸殊,社會不公平的問題,應該早日擺上議政日程,從根源上解決這一問題。

過去一段較長的時期,政府當局一直將解決貧富懸殊問題,聚焦於福利政策,只向一小部分最貧窮的弱勢社群派發福利金。這是治標不治本的消極做法,不但不能徹底解決問題,反而會出現越扶越貧,政府開支不斷增加,而貧富懸殊卻不斷加劇的問題。

因而,必須從根本上解決貧富懸殊和社會不公的問題,不僅要想方設法令經濟結構更均衡發展,更要致力於建立有利於創業,有利於年青人向上流動的更公平的社會競爭環境。政府能否真正放下所謂的「大市場,小政府」的「不干預」思維,是否敢於向既得利益集團討要公平,這才是關鍵之所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