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定國稱法治是程度問題 有指標可判斷

律政司司長林定國指出,有人經常濫用法治概念,亦有極端意見指香港法治已死,但他認為法治不是存在與否問題,反而是程度問題,不同地方討論法治的重點亦不一樣,法治環境有客觀指標可作判斷。

林定國出法治教育領袖培訓計劃首階段課程,就「法治與我們的法律制度」授課。
林定國出法治教育領袖培訓計劃首階段課程,就「法治與我們的法律制度」授課。

林定國出法治教育領袖培訓計劃首階段課程,就「法治與我們的法律制度」授課。他發言表示,測試一個地方的法治有三大要素,第一是法治的硬件,包括一套法律,無論在內容及形式方面都要滿足一些基本條件,以及要有獨立審判權的司法機關去判斷誰是誰非;第二是軟件,即法律人才,需要有素質及誠信的法官、有水平的大律師及律師等;第三是市民對法律的態度,自覺的守法意識。

他又說,任何地方令人感到有法治,對人權及自由有合理保障,但人權及自由並無絕對性,他舉例說不能因言論自由而誹謗他人或「起底」,行使自由時不能踐踏或影響他人的自由。另外,亦要考慮社會整體利益 ,例如疫情時出外要戴口罩或有限聚令,雖然限制了集會及行動自由,但這是公共衞生問題,需顧及社會整體利益。

林定國又指,獨立審判權要令法官判案不會受干擾或壓力,不論政治或武力都不能影響法官按法律處事。他又指,美國對香港有很多批評,但美國選任法官要經國會同意,令人感覺是政治任命,美國是否有獨立審訊機關值得反思。

林定國指,法治的關鍵和人民守法意識有很重要關係,不能認為法律不公道就可以不遵守。林定國指,香港不可能有7百萬套法律,不能自行定義「公道」而不遵守法律,亦不能「為求目的不擇手段」。他舉例指,民間傳說的羅賓漢在現代生活,即使劫富濟貧,但一定會坐監。

林定國又指,社會有機制,以和平程序改變不能與時並進的法律。他又笑言,自己會每日透過觀察市民會否過馬路「衝燈」,判斷香港法治指數,結果大部分市民都會「企定定」,對此感到欣慰。他指,培養法治精神不只接受法治教育,最關鍵是培養社群意識,令市民明白要尊重包容其他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