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回歸祖國25年,經歷了2014年「佔領中環」、2016年旺角暴亂、2019年反修例風波,有人質疑香港人心一直未回歸,反而越走越遠。教育界立法會議員朱國強認為,回歸前港英政府淡化政治及國民身份教育,回歸初期特區政府未有撥亂反正,多年來推行國民身份教育「畏首畏尾」,以致年輕人受到反對派誤導影響。
有受訪的小學教師質疑,雖然近年國民教育已越來越普及,但教育局提供的教學材料未能符合學生程度,令學生難以掌握。
有民意研究機構多年來就香港市民身份認同感進行調查,到底是「中國人」?「香港人」?「香港的中國人」?還是「中國的香港人」﹖《堅雜誌》訪問了「70後」、「90後」、「千禧後」的三代香港人,嘗試找出他們心中答案。
文:馮惠詩 圖:黃冠華
打鼓嶺嶺英公立學校門前國旗高高升起,隨風飄揚。今年49歲的校長朱國強被問到覺得自己是甚麼人時,他說,對外國朋友通常會介紹自己是香港人,但心裏面知道,自己是香港人,亦是中國人。對於身份認同,擔任該校校長12年的朱國強表示,即使香港回歸祖國已經25年,但其實香港人普遍人心並未回歸,對國民身份、一國兩制、《基本法》等都存有誤解,他認為這與政府過往推行國民身份教育不理想有關。
港英政府淡化國民身份認同
朱國強解釋,1997年香港回歸以前,學校課程較少涉及政治,刻意淡化國民身份,對英國侵略歷史更是輕描淡寫︰「譬如說鴉片戰爭,教科書會寫中英戰爭,迴避了英國作為侵略者的角色,大家都知道是不正確。回歸後課程有改革,凸顯英國侵略行為,這些改革帶來了一點點轉變,但整體來講仍是未到位。」
朱國強慨嘆回歸初期,政府本應撥亂反正,但當局在課程推廣及教材上都做得比較少,即使課程大綱要求提升學生國民身份認同感,但對學校支援就很少。
2012年國民教育風波令國民教育被污名化,當局在推行有關工作時更畏首畏尾,連「愛國」兩個字都不太敢用。但自從落實了「愛國者治港」,整體社會氣氛回復正常,情況才有改善,包括去年教育局推出十大價值觀教育課程,當中一項就包括了國民身份認同。
回歸初期未積極推行國民教育
政府未有在回歸初期積極推行國民教育,朱國強認為「好可惜」,因為個人價值觀極受學校教育影響,過往當局未有好好推行,反對派的錯誤言論影響了年輕一代,2014年「佔領中環」、2019年「黑暴」,正正反映出年輕人受到錯誤影響。
當局目前對於小學的支援,朱國強認為並不足夠。他舉例,每年學校都會舉行「國家安全教育日」,但教育局發放的教材,今年是這一套,明年又是一樣,不會有很多變化:「去年我們教過的東西,今年不可能再『翻炒』,而且針對低年級同學的教材,內容相對也較少。」學校要花很多時間去設計和修訂有關教學內容,變相增加了老師的工作。
「放羊式管理」效果未必理想
教育局給予學校的自由度很大,在推行價值觀教育方面,在甚麼課堂中推行、需要有多少時數等等,都沒有明顯限制,以致有些學校「行得快」、有些學校「行得慢」,朱國強形容有如「放羊式管理」,實際上未必理想。
問到應該如何做好國民教育及身份認同工作,朱國強認為對年紀小的學生,一般要以軟性方式,除了透過傳統節日講解中國文化外,音樂科可讓學生聽《黃河協奏曲》,藉此講解黃河特色、國家歷史、黃河對中國的象徵意義等等。教唱國歌時,要教導學生國歌歌詞的背景;上美術課時,又可以讓學生自行繪畫出腦海中大灣區、北部都會區等景象。在新冠疫情前,朱國強的小學亦會讓學生到內地,與「姊妹學校」學生交流。
建議當局理順政策設國教主任
朱國強建議新一屆政府在教育局之下成立一個研究部門,檢視目前國民教育面對的問題,理順推行國民教育的相關政策,定下短、中、長期目標,決定是否就國民教育定下教學時數等等。他又建議,目前有關國民身份教育的工作,學校並無指定老師負責,有些學校由訓導主任負責或副校長負責,有些學校就要求老師兼任,他認為應在學校設立國民教育主任,接受當局專業課程培訓,並主責學校的國民教育工作。誰人帶領國民教育工作十分重要,因此校長、副校長、學校主任,晉升前亦應加強有關方面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