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望神州】(1)任灣區發展事宜小組主席 分享「摸住石頭過河」經驗  容海恩:望港人有冤有路訴

國家「十四五」規劃支持香港鞏固和提升競爭優勢,包括支持香港成為亞太地區國際法律和爭議解決服務中心;又容許符合條件的香港法律業者通過考試取得大灣區執業資格,加強粵港澳三地法律交流和協作,推動大灣區法律建設工作。
然而,即使是已通過內地相關考試,本身作為執業大律師的立法會促進粵港澳大灣區發展事宜小組委員會主席容海恩,卻表示很難打入大灣區掛牌執業,慨嘆香港律師或大律師在內地,「過了境就似盲公」。

文:馮惠詩 圖:黃冠華

本身為大律師的容海恩希望能在大灣區執業,在法律專業上多出一分力。
本身為大律師的容海恩希望能在大灣區執業,在法律專業上多出一分力。

容海恩2008年取得大律師資格,亦在立法會申報是「一般及家事調解員」。去年7月,她參加了由內地司法部舉行的首屆粵港澳大灣區律師執業考試,並順利取得合格成績,但一心希望能夠多些參與大灣區事務,在法律專業上「多做一些」的容海恩,至今都未能在大灣區「掛牌」執業。

身經百戰未能「掛牌」

容海恩早在2020年已經開始為考試作準備,接受了一系列網上培訓課程,到去年進行筆試,再參加內地律師協會的實務培訓及面試,她形容是「身經百戰」後才完成了首屆的大灣區律師執業考試。

然而,即使考試合格,想正式到內地執業,首先要在大灣區尋找到合適的律師事務所「掛牌」,獲得內地律師事務所「聘書」,但這項要求違反了香港大律師公會有關大律師「不能與律師事務所合作或被聘用」的守則,直至近期有關守則才被修改,以便香港大律師可以在大灣區執業。

「一過了香港邊境,差不多就像盲公,完全要摸着石頭過河,全部要自己摸索。」容海恩說,在一國兩制下,當中有很多程序需要處理。更大的問題是,在新冠疫情中難以往返內地,只能上網研究哪一間律師事務所適合自己,亦要了解大灣區內哪一個城市和地區做哪一類生意比較合適:「例如深圳律師事務所多做一些金融、銀行、上市方面的業務;珠海、廣州方面就會多一些房地產業務,每間律師事務所都不同,如果一個律師的專業是知識產權,在深圳等較大城市就比較合適。」

容海恩去年通過首屆粵港澳大灣區律師執業試。(容海恩Facebook)
容海恩去年通過首屆粵港澳大灣區律師執業試。(容海恩Facebook)
容海恩去年通過首屆粵港澳大灣區律師執業試。(容海恩Facebook)
容海恩去年通過首屆粵港澳大灣區律師執業試。(容海恩Facebook)

年青律師欠人脈渠道

容海恩曾跟隨立法會考察團到大灣區視察。
容海恩曾跟隨立法會考察團到大灣區視察。
容海恩曾到內地考察,並了解無人機運作。
容海恩曾到內地考察,並了解無人機運作。

在目前的情況下,容海恩有時要靠內地朋友「駁上駁」,才問到少許資訊,她亦花了不少時間才聯絡到內地律師事務所主管律師接洽,了解對方是否有興趣讓香港律師進駐,合作條件亦要雙方一起商討。雖然參加大灣區律師執業考試要有5年執業經驗,但即使有5至7年經驗的律師,亦未必有這些渠道和人脈。容海恩希望內地司法部及各地的律師協會舉辦更多簡介會,提供多些資訊,甚至讓內地律師事務所直接與香港律師交流,令香港律師能夠容易一些去打開大灣區市場。

大灣區的龐大市場,可增加香港法律業界客源,尤其在仲裁、調解方面,加上前海已成功實行「港資港法」,可以用香港法律進行訴訟,亦可聘請香港大律師提供法律意見,容海恩認為是很大的生意門路,亦令香港律師執業的範圍更為廣闊。

立法會成立小組處理港人灣區問題

習近平七一來港發表重要講話,提到回歸後香港普通法在內的原有法律得到保持和發展。
習近平七一來港發表重要講話,提到回歸後香港普通法在內的原有法律得到保持和發展。
立法會大灣區小組成立。
立法會大灣區小組成立。

2016年首次當選立法會議員的容海恩,自當選後已開始關注大灣區發展,在今屆立法會選舉「轉戰」選舉委員會界別,目前出任「立法會促進粵港澳大灣區發展事宜小組」委員會主席。她表示,過往由香港特區政府不同部門處理港人在大灣區的不同事務,但小組委員會成立後,任何港人在大灣區的問題,例如安老、置業、銀行服務、就業、青年發展等等,都可以透過小組委員會,交予牽頭的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分派不同部門處理,「令訴求集中,是有冤有路訴」,把問題綜合起來,經立法會商討。

「你有爭議,要做生意,你有新點子,不論是IT界、金融界、航運界也需要法律作根基、基石。如果沒有法律作基礎,你全部都做不成。」容海恩指出,國家主席習近平七一講話提到香港的獨特優勢和普通法制度,希望香港保持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成為創科中心及航運樞杻,她認為香港要在一國兩制下把握背靠祖國、面對世界的優勢,並在大灣區「一國兩制三法域」下發揮優勢,又建議可先行利用法律去打破框架,現在已有機制讓法律業界進入內地,接下來就要擴闊人才庫。

讓年輕人想留港或在大灣區生活

容海恩指出,政府應了解年輕人的需要,讓他們有信心留在香港及大灣區生活。
容海恩指出,政府應了解年輕人的需要,讓他們有信心留在香港及大灣區生活。

不過香港近年面對人才流失問題,政府統計處8月底公布,今年第2季本港勞動人口有375萬人,較上季及去年同期分別減少逾4.8萬人及近13.6萬人。撇除外籍家庭傭工後,勞動人口只有約343萬人,持有專上教育學士學位人士整體人數亦較上一季減少近2萬人。

除了要吸引國際人才來港,容海恩認為,留住香港人才亦是政府要解決的問題,政府要讓年輕人想留在香港,以及到大灣區生活。她認為在國家十四五規劃下,加上已有的前海、橫琴及南沙方案,體制已逐步完善,現時要做好的是人才在大灣區生活的配套:「在學業、生活、醫療、安老等方面都要關顧到。」

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收逾2萬份申請

政府推出的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收到逾2萬份申請,反映年輕人並非如外界想像般抗拒到內地工作。
政府推出的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收到逾2萬份申請,反映年輕人並非如外界想像般抗拒到內地工作。

其實政府一直鼓勵香港年輕人到大灣區發展,去年1月推出「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收到逾2萬份申請,惟在3,500個職位空缺中,秘書處最終只收到1,091份畢業生入職通知。容海恩表示,這個數字正正反映年輕人很想到大灣區嘗試。

容海恩稱有調查顯示,7成曾在大灣區工作半年以上的人,都希望繼續留在大灣區生活,可見現在的年輕人並非如外間想像般抗拒到內地。她建議政府檢討計劃,了解年輕人需要,做好配對工作。

容海恩強調,並不是要香港市民及專才都移居內地︰「這不是我們的概念,灣區一定包括我們香港地區,如何令人才流通很重要,這個概念政府要多方面向市民解釋。例如甚麼叫1小時生活圈?1小時到前海、廣州、深圳、東莞,在不同城市工作都有可能。北部都會區又如何融合整個計劃?因此,除了鼓勵青年去灣區,亦要宣傳好香港是灣區一部分,我們就算留在香港,都可以做到灣區的工作。」

北部都會區須增房屋供應

社會期望政府未來能夠增加房屋供應,讓市民安居樂業。
社會期望政府未來能夠增加房屋供應,讓市民安居樂業。

香港不少年輕人會到外國留學,容海恩表示,政府要有誘因吸引他們學成後返港。

「當我們見到年輕人選擇留在外地,外地生活指數高、稅收高,都決定留在外地,我們要了解是甚麼原因。(是否)香港樓價太貴,令他們賺到錢都沒有生活質素?如何令他們在灣區也好、香港也好,都追求到想要的生活質素,有安穩生活? 」容海恩希望,未來北部都會區要增加土地及房屋供應,如不解決房屋問題,年輕人就不會看得到長遠發展機會,不會選擇回來定居及組織家庭。

她又補充,年輕人在香港及大灣區發展,懂廣東話、英語、普通話,已有語言上的優勢,要讓年輕人知道自己的優勢在哪裏,以及相信在香港也可以有很好的生活:「毋須因為外來因素,又或者一些外國勢力的影響,而對國家產生不同觀感。要維繫作為中國人的自信,服務國家、服務香港,同時生活質素也可以很好。」如何令大家有信心?她認為都要在教育上着手去做。

89063

相關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