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改革】(1)資料欠奉 透明度低 死因庭耗費公帑 公眾無從監管

前年反修例風波期間發現的意外死亡個案,部分引起了社會爭議,死因裁判法庭就個別案件召開死因研訊,期間死者的個人及家庭資料赤裸裸地向社會披露,恍如向死者家屬的傷口再撒一把鹽,研訊後卻無具體結論。

死因庭耗費大量公帑及人力物力,究竟要花費幾多開支,司法機構卻表示「無備存相關資料」。有立法會議員質疑死因庭帳目不公開、不透明,不利於司法機構作行政管理和經費預算,促請司法機構改善透明度,交代公帑的運用和死因庭操作流程等等,讓公眾監察,又認為公眾不應將死因庭政治化。

文:潘翠華 圖:黃冠華

反修例事件期間,最為人關注的死亡個案,包括15歲職訓局青年學院女學生陳彥霖、22歲科技大學學生周梓樂,以及35歲從太古廣場外墮下斃命的示威者梁凌杰。死因裁判法庭決定就以上3宗個案召開死因研訊,其中陳彥霖和周梓樂案的死因研訊月前已分別完成,審理兩案的法官高偉雄與陪審團最後均一致裁定二人為「死因存疑」。梁凌杰一案則將會在今年5月召開死因研訊。

死因庭開支 司法機構無備存資料

死因裁判法庭(政府圖片)
死因裁判法庭(政府圖片)

本刊早前向司法機構以電郵書面查詢,問題包括
(1)死因庭根據甚麼理由,就陳彥霖和周梓樂的死亡案件召開死因研訊?
(2)就陳彥霖的死因研訊費用總共多少?包括哪些費用細項?
(3)過往最長的死因研訊案件是多少天?
(4)由誰人去決定和批准就一宗死亡個案召開研訊?以及
(5)過往死因庭有否決定就一宗死亡個案召開研訊,但最後沒有召開?

就問題(1)及(4),司法機構回覆指,不評論個別個案,僅表示「一般而言,就每宗須予報告的死亡個案,死因裁判官均會考慮警方的調查報告和臨床病理學家或法醫科醫生的驗屍報告等相關報告,以決定是否有足夠資料決定案件可告終結,或需下令警方就個案作進一步調查,並在合適的情況下尋求專家的獨立意見。當死因裁判官認為有足夠資料,以及考慮個案的所有情況後,他會決定案件是否須進行死因研訊。」

而就問題(2)、(3)及(5),司法機構均回應指,「沒有備存」相關數字及資料。

容海恩:死因庭數據應接受公眾監察

容海恩認為,死因庭經費應公開接受公眾監察。
容海恩認為,死因庭經費應公開接受公眾監察。

身兼大律師的新民黨立法會議員容海恩認為,司法機構作為政府部門,使用公帑的情況應該接受公眾監察,而相關的數據,亦有助於死因庭日後的行政管理和資源運用。

「譬如未來是否需要增加人手和設施,應否加強培訓,都需要將這些數字備存。」容海恩又指,公眾應該有知情權,了解不同法庭的分工、職能和效用:「尤其是近年因為多了社會事件,大家更加關注死因聆訊的程序,可以達致甚麼目標。」

容海恩解釋,死因研訊的目標,本來是要找出死者的死因,以及對相關機構提出一些改善,譬如當涉及醫療事故的死亡個案,醫療程序上如何可以避免失誤,又或者涉及遇溺個案時,泳池和泳灘如何改善安全等等,而不是要追究死者死亡的責任誰屬。

死因研訊本來是很好的工具去尋求公義和真相,幫助親人早日走出傷痛,讓死者安息,亦是給予包括警方在內的持份者一個好的平台,去澄清謠言,釐清事實。容海恩希望公眾不要將死因庭政治化,這樣做既對死者不敬,更是將痛苦加諸在死者家屬身上。

周浩鼎 :司法機構回覆令人失望

周浩鼎表示,死因庭不應成為政治抹黑的工具。
周浩鼎表示,死因庭不應成為政治抹黑的工具。

本身是律師的立法會議員周浩鼎,他認為死因研訊開庭的理由、費用、研訊案件的時間等,其實都是一些很基本的統計資料,但司法機構的回覆令人失望:「連最基本、死因研訊所花的公帑是多少,時間多少,差不多等如沒有回答,未能釋除市民疑慮。」

周浩鼎認為死因庭本身是一個很專業的法庭判斷,但有些別有用心的人,利用在黑暴中的一些個案,嘗試透過死因庭的審訊去抹黑警隊,以達到他們想要的政治目的。周浩鼎認為,司法機構應加強透明度,釋除公眾對死因庭的疑慮:「是否可解說得清楚一些,讓公眾知悉死因庭如何運作,至少要解說清楚,死因庭會在甚麼情況下開庭。」

另外,每次死因研訊過程中,都有個別傳媒或群體對審訊肆意發表意見甚至造謠,周浩鼎認為這些言論可能會影響法庭的公正和判決,法庭應呼籲公眾不要干擾法庭審訊,並在適當時候就一些失實言論加以澄清。

54305

相關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