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問題】樓齡40年殘破不堪 天花冧石屎隨時攞命 高齡屋邨 危機四伏 重建無期

再鋒利的刀都有生鏽一日。樓齡超過40年的舊公屋,比比皆是,經歷多年風雨,早已變得殘破不堪,而其中樓齡60年的彩虹邨,屋內裂縫多過彩虹。天花石屎剝落、漏水等問題是家常便飯。公屋日日有維修工程,修修補補,而工程又震散樓上樓下單位,引發無休止的維修。
房委會2013年列出22條具重建潛力的高樓齡屋邨,但至今只有3條有計劃重建,其餘19條則一直「無聲氣」,直至去年10月,行政長官李家超才在《施政報告》中提出,增加多一條屋邨納入重建。公屋聯會轄下「關注公屋重建聯席」趁新政府上場,公布《舊邨重建藍圖研究報告》,建議房委會在10年期內重建14條屋邨。聯席說,重建舊屋邨其實可以新增三萬多個單位。政府在拼命縮短公屋輪候冊的同時,也應在重建公屋上取得平衡,否則爛樓越來越多,雪球越滾越大,最後很難「收科」。

文:李向榮 圖:黃冠華、李向榮

房外走廊一地石屎碎片。
房外走廊一地石屎碎片。

記者到彩虹邨採訪時,遇上了一次公屋單位「冧石屎」事件。在丹鳳樓地下一個單位居住的琼姐,當日下午如常在家中休息,當時樓上某個單位正在進行翻新工程,家中本已非常嘈吵,突然之間板間房間和走廊有石屎從天花板墮下,直跌落睡床和走廊地上,琼姐立時嚇得「逃離」單位,走出走廊向工聯會社區幹事蘇嘉樂「求救」。

彩虹邨金玉其外隱患處處

琼姐家的房內裝了「天網」,以防石屎跌下弄傷自己。
琼姐家的房內裝了「天網」,以防石屎跌下弄傷自己。
琼姐展示天花剝落位置。
琼姐展示天花剝落位置。

正在採訪的記者跟隨蘇嘉樂抵達「出事」單位,發現樓上工程未停止,電鑽聲震耳欲聾,而單位牆身因工程震出水泥灰塵。記者在現場拍攝時,也擔心再有石屎剝落「被中頭獎」。其實琼姐和一眾彩虹邨邨民一樣,對石屎剝落早有準備,在天花板裝了一個網自救,一旦發生事故,較大件的石屎也不會直接跌下傷到家人。記者又見到琼姐在天花板貼上牛皮膠紙,琼姐解釋:「因為佢想跌落嚟又未跌,所以我就用膠紙黐住,等佢唔到跌落嚟。」

彩虹邨於1962年起陸續落成入伙,至今已有60年樓齡。彩虹邨落成時十分轟動,皆因時任香總督柏立基爵士親自到來剪綵,而這個包豪斯(Bauhaus)建築風格的建築群,更在1965年獲香港首個建築獎項——香港建築師學會年度最高榮譽「銀牌獎」。

然而經歷60年風雨的彩虹邨,如今裂縫比彩虹多,公眾見到的只是五顏六色天台籃球場的「打卡勝地」,可是居民回到家中,抬頭一看,都會看到自家天花板縱橫交錯的鋼根,和搖搖欲墜的石屎塊。

英姐:放棄維修只想調遷

英姐指着天花板的漏水情況,苦不堪言。
英姐指着天花板的漏水情況,苦不堪言。

「(房屋署)主任話叫人來整,我話我死都唔會整,等佢冧落嚟壓死人我都唔會整。」住在彩虹邨最舊一幢樓的一個單位,紫薇樓的英姐,說到自家天花板經常剝落時非常生氣:「我而家是放棄治療,只係想調遷。」英姐說,約三年前他兒子在客廳近廚房處做功課,天花突然冧石屎,差點砸到他頭上,自此之後全家搬入飯廳位置生活,原有位置不敢久留。

「其實嗰度唔係第一次冧,阿仔做功課係第二次嘅事。」英姐說,同一位置石屎冧過三次,其中兩次房署派人修補後又再「冧過」,令她一家非常氣餒。至於之前廚房冧天花累到無飯開,牆身塌下、樓上廁所嚴重漏水這些「小事」已變得不值一提。

當面拒絕陳帆維修單位

英姐家中的天花板補完又補,氣得她決定「放棄治療」。
英姐家中的天花板補完又補,氣得她決定「放棄治療」。

「而家連我細女張床上面天花板都有裂縫,唔知幾時冧落嚟,搞到我個女瞓得好差。呢啲屋,唔係人住㗎。」英姐說。其實單位初出現冧石屎時,英姐對自己單位「回復健康」曾有過一絲希望,以為房屋署之後會妥善處理,原來幻想和現實是有很大落差,希望越大失望越大。

2019年7月10日,時任運輸及房屋局局長兼房屋委員會主席陳帆,到她單位了解舊屋邨狀況時,「仲叫阿仔不要在這裏做功課」,不過當時英姐已經死心,親口向局長表達「唔整」的意願:「如果可以重建當然係好啦,我諗個個邨民都係咪諗……彩虹邨係好,交通方便租又平,面積又實用,有邊個想搬?係迫於無奈。」

建議10年兩階段重建14條屋邨

彩虹邨曾獲香港建築大奬。
彩虹邨曾獲香港建築大奬。

房委會 2013 年年底曾檢視22條非拆售高樓齡屋邨的重建潛力,這些屋邨樓齡由42至70年不等,但檢視後卻不了了之。當時決定進行規劃重建的屋邨,只有白田、美東和華富,其餘19條包括彩虹邨在內的公共屋邨,則完全沒有「聲氣」。

公屋聯會轄下「關注公屋重建聯席」早前公布《舊邨重建藍圖研究報告》,建議房委會由2022至23年度起,用10年時間分兩階段,重建包括彩虹邨、南山邨等14條屋邨,涉及38,660個單位。「聯席」表示,隨着目前覓地建屋的緊張情況下,要達到原區安置須不失時機,把握或創造有利條件,否則日後重建問題只會變得難上加難。

莫健榮:「螞蟻搬家」方式逐步清拆

蘇家樂﹙左﹚和莫健榮﹙右﹚要求政府儘快重建彩虹邨。
蘇家樂﹙左﹚和莫健榮﹙右﹚要求政府儘快重建彩虹邨。
彩虹邨是少市民的打咭勝地,但其實敗絮其中。
彩虹邨是少市民的打咭勝地,但其實敗絮其中。

「我和蘇嘉樂都做過上門家訪調查,4,000多戶中有八成多認為需要重建。」本身是「聯席」成員的黃大仙區議會前議員莫健榮說,彩虹邨居民重建欲望強烈,也希望原區安置。附近的「前大磡邨公營房屋項目」,亦得到「9成人支持搬遷」,但房委會沒有把握好土地作遷置資源,反將項目列為「綠置居」啟鑽苑推出市場。另一幅行將清拆的「牛池灣村」地皮,政府又交給房屋協會而不是房委會,用作興建租金較昂貴的「高級公屋」,令不少彩虹邨居民大失所望。

莫健榮說,現時彩虹邨附近仍有「宏照道公屋發展計劃第二期」興建之中,可提供4,000多個單位:「那裏也有7成多住戶支持搬,但我哋(彩虹邨)居民卻見到一個個地盤變成其他用途,一個個機會錯失。」莫健榮說新政府「起碼做五年」,希望能對公屋重建有所交代。

「大磡邨錯失咗,附近宏照道2024至25年入伙,其實是另一個機會。」莫健榮建議房委會將彩虹邨分多期進行重建,居民搬遷後在原址興建新公屋,接收第二期重建影響住戶,以「螞蟻搬家」方式逐步清拆屋邨,莫健榮擔心若再錯失機會,日後將更難覓地作原區安置。行政長官李家超在去年10月發表的《施政報告》中,提出再多選一條屋邨去研究其重建潛質和能力,李家超並無明言是那一條邨,只表明「明年向大家交代」,不過,莫建榮說,希望納入的是彩虹邨。

馮卓森:望新政府將舊邨重建納入政策

馮卓森指政府若不重視舊邨重建,雪球只會越滾越大。
馮卓森指政府若不重視舊邨重建,雪球只會越滾越大。

「重建嚟講,若果一路唔做,壓力會越來越大,而政府亦不能只顧及新輪候公屋人士,也要顧及舊屋邨居民。」公屋聯會地區幹事馮卓森說,雖然前任特首林鄭月娥在對上一份《施政報告》亦有提及公屋重建問題,雖然新上場的李家超政府,也提出公營房屋建屋要「提速」,但未見提及公屋重建:「當然希望新政府新作風,可以見到我哋份報告,將重建納入佢哋嘅政策之一。」

樓齡越來越大,一定會有很多維修問題,例如滲水和天花剝落等等。馮卓森擔心會衍生出另一個問題,新租戶考慮是否接納房署編配入住舊屋邨時,會否因為屋邨有機會重建而有所遲疑:「咁我仲裝唔裝修?應不應該搬過去?因政府在呢方面無時間表,這些人都會受到影響。」

問題推到後面只會越堆越高

梨木樹﹙二﹚邨亦是待重建的公屋屋邨之一。
梨木樹﹙二﹚邨亦是待重建的公屋屋邨之一。
公屋聯會轄下「關注公屋重建聯席」早前公佈《舊邨重建藍圖研究報告》。
公屋聯會轄下「關注公屋重建聯席」早前公佈《舊邨重建藍圖研究報告》。

截至2022年9月底,公屋平均輸候時間約為5.6年,「聯席」表示明白目前公屋輪候情況嚴峻,大規模重建在短中期內難免會影響輪候情況,但報告書指出,舊公屋其實也有一定「重建潛力」,「聯席」估算,若將建議中16條屋邨重建,其實最多可以增加35,570個單位供應,數目相當於2.6條全港最大公屋邨葵涌邨(13,742個)。

「政府最大問題係公屋輪候冊條隊好長,其實我哋提出分期重建,房署都認為可行,但會影響輪候冊,而我們今次的報告也考慮到劏房居住人士,希望取得一個平衡。」馮卓森解釋,例如梨木樹邨、和樂邨、彩虹邨等公屋屋邨,地積比率其實未用盡:「例如梨木樹邨有啲樓宇佔地好大,但只係有6層高幾十個單位。」重建可以增加單位供應數目,「慢慢」紓緩公屋輸候冊,亦可解決舊邨的居住環境。

政府九年前提出具重建潛力的高齡屋邨,但至今一條都未見重建,只有三條仍在計劃之中,馮卓森對此表示失望:「呢十年入面一定唔止三條屋邨樓齡達40年,你而家唔做,時機一過咗,壓力只會越來越大。問題其實要解決,你(政府)只不過將問題推到後面,問題越堆越高,輪候冊最後也會越堆越長。」

舊屋邨衍生「長者寬敞戶」問題

陳女士天和一眾街坊一樣,天花板嚴重滲水。
陳女士天和一眾街坊一樣,天花板嚴重滲水。

另一個重建誘因,是舊屋邨的單位面積問題。舊公屋多在上世紀70年代或以前興建,按當時人口結構,家庭人員比較多,全家五、六個人共住是平常事。可是現在家庭人口數目越來越少,現存單位便變相「過大」,更衍生出「長者寬敞戶」的問題「未解決」。

「呢度日日都有維修,呢度嘈嗰度嘈。」75歲的陳女士居住的梨木樹邨單位,終日受大樓維修困擾,所以日間多會外出,不願長留家中:「附近有工程我就要落街,去周圍行同去公園坐,或者做義工。」陳女士的單位同樣受石屎剝落和漏水困擾,多年來石屎剝落過三、四次:「房屋署職員叫我戴頂帽煮飯。」她說,單位已經修到不想再修,因為事後清理對她的身體造成極大壓力。

陳女士1975年搬入梨木樹﹙二﹚邨單位,一住47年。當年入伙時,細女剛出世,所以獲編配一個五人單位。幾十年來,陳女士經歷了子女長大遷出以及丈夫去世,目前她是一個人獨居,一個人住一個五人單位,屬於「長者寬敞戶」。但住得大並不等如住得好,陳女士便受到大樓永無止境的維修工程所困擾。

重建可善用空間善用資源

房署維修工程處處,除了室內公共空間亦經常要維修。
房署維修工程處處,除了室內公共空間亦經常要維修。

對於舊公屋應否重建,陳女士表示樂見其成:「我哋年紀大,都係抱着隨遇而安心態,搬得去邊……但你說重建是好,建高樓大廈多啲人有屋住,我們冇乜所謂。」其實陳女士和一眾媽媽一樣,希望住近子女,如果抽到北角區居屋單位,她也願意搬遷。

「拆都係好,大把人會有地方住,無理由為咗我自己單位咁大咁舒服就唔想拆。但如果拆之後畀間細細嘅屋我,又要搬到冇雷公咁遠,我又唔想。但如果可以調去北角住仔女附近,我都願去。」

陳女士大概道出了一眾獨居「長者寬敞戶」的心聲。馮卓森說,目前申請5、6人或以上單位的個案不多,剩下南亞裔家庭有這種需要。他認為重建可善用空間,興建切合目前需求人數的公屋單位,更有效運用資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