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務改革】(1)取消海外醫生資格試 醫生短缺雪上加霜 林哲玄:疫情困擾可用模擬技術 陳凱欣:醫委會沒有盡力去做

第五波疫情嚴重衝擊本港公立醫院體系,醫生人手短缺問題,令人關注,社會上有很強烈的呼聲,希望能拆牆鬆綁,引入非本地培訓醫生,解決醫生短缺問題,助香港更好地應對有可能出現的下一波疫情,為市民提供更好的公共醫療服務。
然而,原訂今年5月舉辦的海外醫生執業資格試臨床試,卻因疫情取消,令一部分原訂今年可以完成執業資格試的海外醫生,需要等候下一次考試,而醫生人手短缺的問題,更加雪上加霜。
立法會議員林哲玄、陳凱欣都認為醫委會的這一安排並不理想,期望政府當局和醫委會,能夠盡快解決相關問題,並從中長遠期目標,改善本港的公共醫療體系,解決醫生人手短缺問題。

文:文武 圖:黃冠華、羅偉健

引入非本地培訓醫生,以解決醫生人手短缺問題,已經成為社會共識。香港醫務委員會(醫委會)獲授權舉辦執業資格試,讓非本地培訓醫生可以在香港取得正式註冊。

2020年至今已取消多次考試

引入非本地培訓醫生解決醫生人手不足問題,已成為了香港的社會共識。
引入非本地培訓醫生解決醫生人手不足問題,已成為了香港的社會共識。

這項執業資格考試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專業知識考試,第二部分是醫學英語技能水平測驗,第三部分是臨床考試,臨床考試共設四個科目,包括內科、外科、婦產科及兒科,考生須先取得第一及第二部分合格,才可報考第三部分。

參照政府當局回應陳凱欣質詢的書面答覆,過去十年,每年通過醫委會執業資格試的海外醫生人數大約在40至74名之間。新冠疫情在本港爆發之後,醫委會取消了原定在2020年舉行的兩次執業資格試,2020年全年沒有海外醫生取得本港執業資格。

去年34人取得本地執業資格

林哲玄認為,取消今年海外醫生臨床試不理想,可採用模擬技術應對疫情影響。
林哲玄認為,取消今年海外醫生臨床試不理想,可採用模擬技術應對疫情影響。
對於醫委會再三取消醫生資格試,陳凱欣認為醫委會沒有盡到全力。
對於醫委會再三取消醫生資格試,陳凱欣認為醫委會沒有盡到全力。

2021年原訂舉行兩次資格試,第一次只完成第一、第二部分考試,第三部分考試取消,第二次考試則有34人取得本地執業資格。

今年第一次資格考試,已完成第一、第二部分,但原訂5月舉行的第三部分臨床試,則在報名前已取消。醫委會未能提供受影響的考生人數,不過按往年人數估計,每次應考生都在70人左右。

陳凱欣指出,醫委會取消這次臨床試,令香港白白損失了這些原本可以在7月份就到公立醫院實習的海外醫生,而且,在疫情持續兩年間,已經多次取消考試,累積了一定數量原本可以投入本地公共醫療服務的海外醫生,這一情況很不理想。

海外當醫生在港只能任助理

她表示,曾經接收到一些來港應試的海外醫生的求助個案,有來自美國的、也有來自英國的,都是香港出世,到外國學醫,並且已在當地註冊為專業醫生,識講廣東話,因為不同的原因,希望回港服務,但卻因為考試取消,而受到影響。

由於未能取得本地執業資格,部分來港應考的海外醫生,在香港只能擔任醫務助理、藥品推銷員,甚至只能在家中等待。而當有其他國家和地區願意招聘海外醫生時,有一部分人就可能離開香港,另找機會。

陳凱欣說:「我覺得香港出世的朋友,在海外取得醫生資格,願意回港考資格試。這個試很難考,他們在外地已是醫生,都願意回來再考試,說明他們很有心,想回港服務,但偏偏因為制度上,取消這次考試,而導致他們卻步,甚至離開,是否很可惜。」

並非所有醫院都用作抗疫

陳凱欣認為,醫委會取消資格考試的做法不理想,她認為,醫委會並沒有盡力去安排考試。醫委會取消資格考試的理由,是本港正受到疫情影響,但陳凱欣提出多方面的理據,認為醫委會並沒有盡力。她指出,來港考試的考生都是海外註冊的醫生,有足夠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應對疫情,負責舉辦考試的醫委會、主考官,也都是專業團體和人士,應該知道如何保護好考生。香港的醫院並非只照顧傳染病患者,也不是每個病房都充滿病毒。考試的主辦方,也可以從考生人數方面作出調整,每次到病房的考生人數可以適當減少一些,也可以安排考生到沒有接收傳染病人的醫院應試。

本地醫科生、DSE考試未取消

疫情期間,本地兩家大學的醫學院學生考試未受影響。
疫情期間,本地兩家大學的醫學院學生考試未受影響。

陳凱欣指出,5月之前,香港本地兩家大學醫學院的醫科生,仍然可以如期考試,如期畢業,此外,全港中學文憑試DSE也能順利舉行,相反,只涉及不足百人應試的海外醫生資格試,卻要取消。不僅如此,醫委會也沒有考慮其他的補救措施,例如將考試延期舉行,或者將今年度第二次考試提前,亦反映出主辦方並沒有盡力。

醫療衞生界議員林哲玄亦認為取消考試的做法並不理想。他指出,據他了解,這次取消原定5月舉行的臨床考試,主要原因是臨床試一般都需要在公立醫院進行,而醫委會在今年二、三月籌辦考試時,正好遇上第五波疫情高峰期,公立醫院都在打仗,借出病房有困難。

考試可延期而非取消

但他認為,仍有其他選擇可以避免取消考試對考生帶來的影響。比如,可以將考試延期,而非取消,讓考生可以有預期,大概知道何時可以考試。又如,也可以採用模擬技術,不用真實的病人去考試,其實也是可以的。本港兩家大學醫學院在疫情嚴峻之時,也曾採用模擬技術,不用真病人為畢業生考試。現在的模擬技術相當先進,用模擬技術考臨床試,其實也是可以的。但醫委會最後沒有做出這樣的選擇,確實令一些人士感到失望。

他說:「我們既然有這樣的機制,歡迎海外的醫科畢業生來香港考試,他們也很辛苦地準備了,結果沒得考,這是不理想的。」

公立醫院人手短缺惡化

第五波疫情高峰期,曾出現大批患者在醫院外等候醫治的慘況,醫生人手不足問題凸出。
第五波疫情高峰期,曾出現大批患者在醫院外等候醫治的慘況,醫生人手不足問題凸出。

醫委會取消今年5月的海外醫生本地執業資格試的臨床考試,令一部分預備來港執業的海外醫生未能順利完成考試、加入本港公共醫療服務。與此同時,香港的公立醫院醫生人手不足的問題,則仍在持續惡化。

陳凱欣指出,她曾主動聯絡本港公立醫院,了解到醫生緊絀,一部分專科人手很緊張,許多病人未能得到適切照顧,很需要海外醫生。她說:「一方面我們不夠人手,照顧唔到,甚至乎病人瞓在醫院門口,得不到照顧之時,另一邊,有一些在海外做專業醫生的人,他們在香港只能做助理、賣藥,甚至沒有工作,我自己已透過立法會議員身份,質詢政府,政府當局要重視這個問題。」

醫衞界須正視「保護主義」批評

陳凱欣認為,解決公立醫院醫生人手不足問題,不能忽略中醫師的作用。
陳凱欣認為,解決公立醫院醫生人手不足問題,不能忽略中醫師的作用。

引入非本地培訓醫生一再出現困難,社會上不時有人批評「醫醫相衞」,認為本地醫衞界存在十分嚴重的「保護主義」。陳凱欣認為,醫委會如果要消除社會上存在的這些看法,則必須讓市民感受到,醫委會在引入海外醫生方面有盡力去做,同等對待本地及海外具有專業資格的考生。

林哲玄認為,社會輿論存在一些誤解,認為醫生一定有保護主義,而這種誤解很可能是受到少部分人的影響,而他們的聲音未必代表大多數醫生的想法。他說:「我自己沒有自我保護意識,我也相信大部分醫生都沒有,所以我被選為醫衞界議員,絕大部分醫生都持開明的態度……,醫生的長遠利益與市民的長遠利益一定是一致的,這個是我做了31年醫生,到今天仍然堅信的原則。我相信很多同事跟我一起長大,受一樣的教育,都會有這樣的想法。」

特別註冊條例可引入境外醫生

如何才能解決香港醫生人手短缺的問題?林哲玄認為,可以從引入非本地培訓醫生和改革本地公共醫療兩方面入手。在引入非本地培訓醫生方面,除了每年舉辦的本地執業資格試,允許海外醫生透過考試,取得本地執業資格之外,政府去年修訂醫生註冊條例,持認可醫學資格的非本地培訓醫生,如符合相關條件,可申請特別註冊途徑來港,於公營醫療機構擔任醫生工作,並在服務一定年期、取得認可專科資格及通過評核後,獲得正式註冊在港執業行醫。

首份名單沒有內地大學惹質疑

政府在醫委會下設立特別註冊委員會,負責檢視與香港兩所大學醫學院課程有相若質素的非本地醫學院課程,確定認可醫學資格名單。首份名單已於4月27日公布,共有27間大學,包括2間澳洲大學、3間加拿大大學、1間新加坡大學、6間英國大學,以及15間美國大學。但名單中並沒有任何一間內地知名大學。

林哲玄和陳凱欣對此都感到失望。林哲玄說:「大家都有質疑,為何一家內地的大學也沒有?我自己也很失望,內地的教學水平相當高,醫學水平也相當高,就以過去兩年的新冠疫情為例,內地在世界頂尖醫學文獻出的報告是相當多,由此可以看得出,從研究方面去看也好,從藥物疫苗去看也好,內地的水平相當之高。」

林哲玄指出,他在一份文件中看到,特別註冊委員會其中一個考慮是教學語言,要求教學語言需要是英語,這令人感到驚訝。他認為,比起教學語言,來港行醫更重要的是溝通,香港是華人社會,95%以上市民是中國人,為何溝通語言不比教學語言更重要呢?「排除非英語教學的學校,我感到有些失望。」

北大、清華醫科世界排名很高

北大醫學院的世界排名前列,但未列入特別註冊首份名單。
北大醫學院的世界排名前列,但未列入特別註冊首份名單。

陳凱欣同樣對首批27間大學的名單中,沒有內地知名大學感到失望。她認為,內地的一些大學,例如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的醫科生,在全球的排名,可能比27間大學中的部分學府更高。而且,內地培訓的醫生,與香港醫生有同樣文化,生活水平接近,更適合來港執業。

她認為,從病人的角度看,希望有質素、有醫德的醫生到公立醫院服務,所以醫委會揀選非本地培訓的醫生,應只重質素,而非以教學語言作為標準。對於一部分優秀的醫生,只要香港有需要,如果語言上存有障礙,甚至可以考慮為他們聘請翻譯,而非因語言的原因關上大門。

有限度註冊制度可解燃眉之急

本港醫生人手缺口較大,林哲玄認為,當局還可以更好地透過有限度註冊制度,引入境外醫生。林哲玄說:「我自己在醫委會工作已12年時間,我清楚有限度註冊的程序,從來都有境外醫生在香港執業。」他指出,有限度註冊不需要通過考試,只要由醫管局、衞生署或大學,根據需要主動從境外聘請醫生來港,或在公立醫院、醫療機構服務,或在大學從事研究工作。透過這一制度,可以在短時間之內,引入境外醫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他認為,一年之內審批300位境外醫生來港,應該是可以做到的。

長遠須改革公立醫院中心模式

長遠來說,林哲玄認為,應改革現有的公共醫療模式,才能應對人口老化,醫生、護士人手不足的問題。林哲玄指出,現時以公立醫院為中心的做法,成本太高,不可持續。現時在公立醫院住院的許多慢性病、非傳染性疾病,以及退化性疾病的病人,除了少數須住院之外,絕大部分應搬入社區,政府應投入資源,發展社區醫療服務。

林哲玄說:「很多人說香港的病床不足,錯!香港病床,按人口比例,比起很多歐美國家一點也不少,但為何病床不夠呢?因為病人出不了院。」他認為,未來政府應大力發展社區醫療,讓大部分穩定病情的病人,可以回到社區去照顧,公立醫院主要負責處理重病患者,以減低公立醫院的需求。否則,仍按現時的模式發展下去,大部分醫院的病床,將變成安老病床。

合理運用資源發展社區醫療

有意見認為應引入中醫進入政府醫院系統。
有意見認為應引入中醫進入政府醫院系統。

發展社區醫療,並不是要求醫管局將公立醫院的醫生派到社區服務,而是要鼓勵在社區的私家醫生、中醫師和退休醫生、護士、療養師、藥劑師,自己開設各類醫療診所、護理中心,自負盈虧地提供醫療服務。與此同時,政府則可以透過採購醫療服務的方式,因應社會的需要,採購一些服務,讓私家醫生、私家醫院,可以用很合理的價錢,照顧基層市民,服務社會大眾。

這樣做,一方面可以大幅度削減公立醫院的需求,又可以充分利用政府醫療資源,調動起社會資源,提升社區醫療服務水平,從而減少公立醫院醫生的需求。

陳凱欣則認為,政府應考慮引入中醫師進入公立醫院,有助解決醫生人手不足的問題。她認為,政府在考慮醫生人手問題時,不能太過狹隘,不要忘記香港還有很多中醫師,他們也可以到公立醫院病床做治療斷症。她說:「我希望我們未來的醫療政策中,不應該忘記中醫藥這一重要元素。」

81898

相關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