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羊補牢?英國首相:延長數學必修教育! 文:鄧家豪

甫踏入2023年,英國首相辛偉誠(Rishi Sunak)於1月4日提出英國學生必須接受強制數學教育直到18歲,以幫助學生於經常要運用數據的年代更容易發展,掀起大眾激烈討論。

不同歐洲另外兩大經濟體德國和法國,英國學生(一般15至16歲)應考GCSE(General Certificate of Secondary Education,中等教育普通證書)後即使繼續學業(例如A-Level),可以不再修讀任何數學。辛偉誠認為英國有約八百多萬成年人算術能力(Numeracy)只達小學水平,不利英國長遠發展,繼而希望透過延長強制數學教育,扭轉只有約一半16至19歲學生選讀數學的情況。

英國向中國取經

其實英國數學教育改革早於2016年已大張旗鼓,學校國務大臣Nick Gibb於該年3月親訪上海取經,7月正式推出小學數學改革。項目耗資4100萬英鎊,支援全國約一半共8000所小學改革,借鏡我國的數學教學法,期望提升數學教育效益。

該改革計劃包括重編課程內容、培訓教師和更換教科書,而其中部份內容可能令一些人「大跌眼鏡」—— 學生不再根據學習能力分為小組,而是以「大班」(whole class)模式進行,以往過度由學生主導的課程轉為教師主導。其實這種學習模式和教學內容對香港教育工作者、家長及學生絕不陌生,亞洲不少地區都一直推行,其中香港、上海和新加坡尤其成功。

大爭之世,數學教育無比重要

除了英國注重數學教育,早前比爾蓋茨創立的基金會也展開上百億改善數學教育的計劃。為何歐美皆重視數學教育?全因數學能力對個人發展及國家未來興衰關係重大。諸國步入大爭之世,當然希望本國擁有能符合未來發展所需的人才,也渴求能支撐科技發展和製造業的基層員工。「人才」不單指才氣橫溢的天之驕子,也包含能貢獻經濟和科技發展的骨幹力量。

發展科技和提振工業不但需要出色的科研人員,也需要配合其他專才。如較大比例的勞動力皆缺乏良好數學能力,將等同較少人能配合科技發展。社會較多人無法善用數據,以數據為基礎發展的科創生態也將被侷限。僅僅擁有尖端科研人才,沒有能配合其工作的基層人員和社會生態,科創發展將荊棘滿途。可見數學教育的成敗將影響一國擁有多少適合發展科創、工業和製造業的基礎力量。

「我們的月亮一樣圓」

二十大強調「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搶人才」不是香港專利,而是全球趨勢。我們不但要「搶人才」,也要善用及持續改進自身的教育制度,培養適合未來發展的棟樑。我們必須認清香港教育系統的強弱之處和特點,切莫盲目跟從「名牌」或一時潮流,破壞原有優勢。

部份人經常推崇外國教育制度,一葉蔽目;抨擊我國的教育制度時則以偏概全,彷彿「外國的月亮特別圓」。與此同時,外國卻明白自己數學教育的不足,向我國學習,期望亡羊補牢。為了莘莘學子,教育工作者和家長應同時考慮國家發展藍圖和香港定位,再因應學生需要,不停改進教育制度。香港的教育制度自有它的獨特優勢,「我們的月亮一樣圓」。

文:鄧家豪

香港校外教育及培訓專業協會(HKAEEP)創會會長;慈善機構童理心(Kidpathy)創辦人;教育倡行(Edution Network)董事;御學軒教育集團創辦人及董事;香港教育大學在讀教育博士(EdD)。鄧家豪創辦及投資多間教育企業,以實踐其數據為本的教學理念及推動教育科技發展。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