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看HKDSE
施政報告提出多項有利香港高等教育發展的政策後,立法會議員先後就發展香港為「國際教育樞紐」一事發表意見。繼鄧飛議員建議本港大中小學增設更多非本地生學額,朱國強議員提出要善用境外對HKDSE有需求的良機,進一步推廣HKDSE。署理教育局局長施俊輝指HKDSE為600多所海外院校認可,而內地有約140所院校通過文憑試收生計劃招收文憑試考生,當局將繼續積極研究如何在內地增設考場。
向海外發展及推廣HKDSE,將令HKDSE考生更容易升讀海外院校;長遠則可以提高香港教育體系的影響力,甚至為本港辦學團體到海外辦學打下基礎,HKDSE「國際化」的好處著實不少。
HKDSE「國際化」
IBDP(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Diploma,國際文憑)和IGCSE(International General Certificate of Secondary Education,國際中學教育普通證書)兩個考試/ 學制廣為全球學府認受,採用其課程的學校不計其數,說其為「國際化」高中考試的標竿絕不為過。論及HKDSE「國際化」,就要認識HKDSE的基本功能乃至其「國際化」的優勝劣敗。
舊日香港中學教育為七年制,中五及中七分別配以HKCEE(香港中學會考)與HKALE(香港高級程度會考)兩個公開考試。新高中課程推出,香港中學教育改革為六年制,兩個公開考試轉為一個,HKDSE亦應運而生。由於HKDSE主要考核對象為本港學生,其衍生的部份課程內容及考試題目帶有較多本地色彩,不利部份海外考生,此為HKDSE「國際化」必須解決的問題。
現在,HKDSE的考生絕大部份來自香港,其考生並不「國際化」,考生數目相對IBDP和IGCSE非常少。然而,由於香港奉行兩文三語的教育制度,HKDSE容許考生選擇以英文或中文應考,相對只可以英語應考的IBDP及IGCSE有獨特優勢。
「國際化」前,先增加考生人數
要令HKDSE走向國際舞台,為海外更多考生和學校認識和採用,除了要持續改善其課程質素,與世界接軌,也要在現有基礎之上,吸收更多考生。增加HKDSE的考生數目,既可令考評局有更多資源改善及推廣HKDSE,也可實際地增強HKDSE的影響力。既然,HKDSE與IBDP與IGCSE相比的最大優勢是考生可以選擇以中文應考,其短期發展路向不言自明。誠如立法會議員朱國強所言,當局應積極善用境外對HKDSE的需求,以免浪費資源和機會。在內地設立更多HKDSE的考場,令內地學生有機會選擇HKDSE,將是推廣HKDSE的重要一步。推而廣之,當局應在有較多華人聚居的國家和地區推廣HKDSE,「國際化」前先積極利用HKDSE的天然優勢增加生源。
全球宣傳,打好基礎
高中公開考試乃評估及展示學生學術能力的重要工具,是學生升讀大學的敲門磚。要把建立HKDSE為真正的「國際品牌」,成為被廣泛認可的資格證明,以便考生能夠在全球範圍內競爭和學習,當局積極開拓生源的同時依然要與全球不同大專院校繼續宣傳。把HKDSE「國際化」,不單有利本港學生,也將裨益我國與世界的教育與文化交流發展。
文:鄧家豪
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協會秘書長、香港校外教育及培訓專業協會(HKAEEP)創會會長;慈善機構童理心(Kidpathy)創辦人暨主席;陽光兒童基金會主席;教育倡行(Edution Network)董事;御學軒教育集團創辦人及主席;香港教育大學在讀教育博士(EdD)。鄧家豪創辦及投資多間教育企業,以實踐其數據為本的教學理念及推動教育科技發展。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