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腦MBA系列:價格只是供求關係的結果? 文:寒柏

商學院傳授西方經濟學的「供求關係」之際,多以「需求」先行,並過份放大「市場需求」的重要性。還有,工商巨賈生產出形形式式的產品或服務,或衍生出諸般社會問題,卻推卸責任,說成是「市場需求」多致。此外,西方經濟學也過份簡單的概括「供應」、「需求」和「價格」三者之間的微妙關係。

所謂的「供求關係」十分簡單,其基本理論就是「供應」與「需求」決定了「價格」。「價格」越低,顧客的「需求」越多,但生產商的「供應」則越少。反過來說,「價格」越高,生產商便會有誘因生產得更多,「供應」增加,但「需求」卻會減少。因此,「供應」與「需求」背道而馳;兩者的交匯處,便是市場的合理「價格」了。簡單來說,就是市場的「價格」,由供求來斷定。這個理論看來十分有道理,又豈能說是「洗腦」呢?

大家試試想深一層,世事又豈會是這麼簡單?在現實世界中,「供求關係」與「價格」是互為因果的。「供求關係」可以左右「價格」,但反過來說,「價格」也能影響「供求關係」。

鐵礦砂越貴、需求卻越多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在金融海嘯發生不久後,中國政府推出「四萬億基建項目,央行亦放寬「銀根」,鼓勵借貸,當時除了讓股市及房地產市場攀升之外,還使大宗商品價格狂升。及後,政府再出手調控經濟,加上歐債危機,大宗商品市場則從高位回落,漸趨平淡。

那幾年間,出現了一個十分有趣的現象,在中國政府宣布以「四萬億基建」救市之後,大宗商品明顯被國際炒家在期貨市場中拉抬價格,從而影響現貨市場。當鐵礦砂的價格大幅上升之後,全中國的鋼廠卻拼命進口,在市場上大批量的搶購。有一段時候,出現了「倒掛」的現象,就是鋼材 (成品) 明明是供過於求,價格走勢偏軟,但原材料鐵礦砂卻越來越貴,甚至乎使一些效率較差及技術成份較低的鋼廠出現虧損。

儘管如此,原材料鐵礦砂的價格越高,但卻越多鋼廠走出來搶購。有一些鋼廠明明無利可圖,仍是拼命購買,到底是何原故?有趣的是,當鐵礦砂價格大幅下跌之後,鋼材的價格也沒有下跌太多,以這個角度來看,鋼廠的毛利肯定會大幅改善。可是,等到那時候,國內的廠商卻偏偏不肯再購貨。純以學術的角度看,原材料的價格越高,廠商的盈利便會越低,對原材料的需求肯定會下跌。但在現實世界裡,為何廠商卻是反其道而行,偏偏要越貴越買呢?

難道鋼廠擔心將來買的話,價錢會更貴,所以才在刻下拼命進口,越貴越買?莫非廠商想先囤積居奇,然後再賣給下一手?或許廠商看到原材料鐵礦砂升得太厲害,成本大漲,最終會推升鋼材的價格,所以也不怕鐵礦砂越買越貴?這些論點,都並非主要原因。

原來廠商進口鐵礦砂,大都可以從銀行取到貿易融資或貸款支持。由於當時的經濟不景氣,實體經濟不行,大陸銀行便只集中放款給國企、或得到國策支持的行業。很多鋼廠都藉進口鐵礦砂為名,取得大量的資金。較為讓香港人熟悉的方法,就是大陸鋼廠,透過香港的子公司或其他貿易公司進口鐵礦砂,並向境外銀行申請貿易融資,最終取得境外資金。

當時,廠家獲得了那些資金之後用來做什麼?自然是投資境外的房地產及股權了,亦有藉此炒外匯,或以諸般結構融資產品,藉人民幣升值來獲利。此外,還有不少商家,乾脆把這些境外拿到的資金,反過來投資到大陸房地產市場,是為「返程投資」。直到外管發文監管,才開始收斂起來。

每一間鋼廠的生產量也有限制。因此,鐵礦砂越貴,從銀行取得的貿易融資便會越多。對鋼廠來說,鐵礦砂是原材料,有「使用需求」,但同時亦是取得融資的途徑之一,即有「投資需求」或「融資需求」。價格越貴,「使用需求」會越少,但「投資需求」卻大幅提升。甚至乎,我們可以這樣說,但凡「價格」越高,便有可能憑空衍生出「投資需求」,從而造成這個怪現象。

值得一提的是,在那個時空裡,鐵礦砂的「價格」越高,「需求」越多,「供應」亦持續增加。不少開礦商見鐵礦砂越賣越貴,便大幅投資並增加供應,促成「價量齊升」的現象。直到經濟不景氣,政府又作出重重的監管,鐵礦砂價格下跌,「投資需求」大幅下滑,整個市場才再次平靜下來。

總的來說,當年在金融海嘯後,中國政府宣布「四萬億基建」救市,國際炒家在期貨市場上拉抬大宗商品的價格,反過來使傳統的中國用家或生產商走出來搶購,最終使「需求」反常地增加。由此可見,「價格」與「供求關係」是互為因果,並非是單向的影響。

其實「價格越升,衍生了「投資需求」,並反過來使「價格」繼續攀升的例子十分多,下回繼續。

(待續)

文:寒柏

從事金融業,自由撰稿,醉心武俠小說創作;近期發表《汴京遊俠傳》、《獵頭交易》、《清明上河記》和《天人》等小說。著作還包括《金庸雅集:武學篇》和《金庸雅集:愛情、影視篇》等等。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