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論心學文化的世界意義 文:張永贊、黃燕英

“世界各國乘坐在一條命運與共的大船上,要穿越驚濤駭浪、駛向光明未來,必須同舟共濟,企圖把誰扔下大海都是不可接受的”習近平主席如是形容人類命運休戚與共的現實,強調要共同應對全球治理挑戰。

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格局正發生複雜深刻演變,而我們“該以什麼樣的理念加強全球治理”是人類世界面臨一道深刻的時代命題!

2013年3月,習近平主席深刻把握人類社會歷史經驗和發展規律,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智慧,從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域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戰略高度,創新性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理念。

理念反映了世界的普遍願望和共同心聲,體現了中國共產黨胸懷天下的世界情懷,它是引領世界大變局發展方向的人間正道。

江河萬裡總有源,樹高千尺也有根。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提出,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理念——“萬物一體”。 它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一體觀”理念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是中國哲學世界觀和認識論的集中體現,是為完善全球治理提供的中國方案與中國智慧。

世界各民族之所以團結融合,多元之所以聚為一體,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並蓄、經濟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親近,更源自於心靈上契合相通的精神內核。

自古以來,中華文化就認為世界應是一個和諧整體。中國心學文化主要代表–陽明先生的“萬物一體”觀揭示了宇宙為一體,天下猶一家,蘊含了世界具有統一性理論取向的宇宙觀。

明代中期,以陳白沙、湛甘泉、王陽明為主要代表的心學家從“心”上實現了萬物與我為一,揭示了宇宙一體論。宋代程顥的“仁者與天地萬物一體”論,影響明代的心學家,湛甘泉與王陽明皆發揮“一體之義”,去創立“合一之論”,以之反對宋代理學的“支離”觀。

其中,王陽明心學的創立,是繼承與弘揚程顥的“與天地萬物一體”思想,並得到了湛甘泉的啟示,通過湛甘泉而受到了陳白沙的影響。陽明先生的學說緊扣萬物一體,明確在人類社會的治理中,家、國、天下的整體性而展開。他說:“大人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者也,其視天下猶一家,中國猶一人焉。”王陽明提出,統治者應具有“與天地萬物一體”的觀念,把“天下”看作“一家”,把“中國”看作“一人”。

王陽明所說的“一”,是“一體”,指“整體”“統一體”的意思。他明確提出“蓋天地萬物與人原是一體,其發竅之最精處,是人心一點靈明,風、雨、露、雷、日、月、星、辰、禽、獸、草、木、山、川、土、石,與人原只是一體”。顯然是說宇宙間的一切,與人的靈明勾連成一個不可相分的統一體。

王陽明提出“一體之仁”說,為“一體”設定前提,揭示一體必須有“仁”,即明“天理”,天理即萬物一體。他說,“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論,是說有仁心的人就是有天地萬物一體的思想。這揭示了“仁”與確立“一體”觀的密切關係,強調一體的構建必須有道德的觀照。王陽明提出,“大人之能以天地萬物為一體也,非意之也,其心之仁本若是,其與天地萬物而為一也”。這裡的“大人”是指一人為大,“無形無相心之體”。萬物一體為仁,而“仁”字,左邊單人旁,右邊二,二指無量,無量的萬物就是一個人,寓意“一即無量,無量即一”,無量的萬物就是一個心變現的。故而,此即世界命運共同體的理論依據。統治者有仁心,故能與天地萬物一體。他又指出,這“仁”心,人人皆有,故人人本是與天地萬物為一體,只是無聖人指點而不能醒悟。在王陽明看來,天地萬物,只要有知覺、有生意,便都有仁心。 陽明先生“萬物一體”的論據,他如是說:“豈惟大人,雖小人之心亦莫不然,彼顧自小之耳。是故見孺子之入井,而必有怵惕惻隱之心焉,是其仁之與孺子而為一體也;孺子猶同類者也,見鳥獸之哀鳴觳觫,而必有不忍之心焉,是其仁之與鳥獸一體也;鳥獸猶有知覺者也,見草木之摧折而必有憫恤之心焉,是其仁之與草木而為一體也;草木猶有生意者也,見瓦石之毀壞而必有顧惜之心焉,是其仁之與瓦石而為一體也”“是其一體之仁也,雖小人之心亦有之”。這便是把“仁”作為一切生物所必有的本性。概而言之:見人被欺,心生不平,人我一體也。見畜被宰,心生不忍,畜我一體也。見物被毀,心生不安,物我一體也。見晝夜變,悟命不斷,生死一體也。

湛甘泉師從明代心學的開創者陳白沙,深得“白沙自然之教”,又與心學集大成者王陽明“一見定交,共以倡明聖學為事”,提出“隨處體認天理”“天地萬物一體”的心學理念。正是在此理念下,湛甘泉在他的《心性圖說》中指出“心也者,包乎天地萬物之外而貫乎天地萬物之中者也,中外非二也。天地無內外,心亦無內外”可見,在湛甘泉這裡,“心”即是“體”,那些可以被“心”所感知的萬事萬物則是“用”,由心之生意將天地萬物聯繫為一個整體,這也就是“心體萬物而不遺”。而且這裡要強調的一點是,此“心”不是指為人之心,也不是禽獸的“心”,是“無善無噁心之體”的無分別的心。天地萬物落實到人身上形成人之性,“性者,天地萬物一體者也”,也就是道德本性的形成是心與天地萬物結合的產物。由此,覺悟宇宙萬物一體的人,才可體會到天地萬物一體,離開了人的覺性,即得道的本性,就不可能以一體之觀念維繫家、國家、天下的整體性。所以,“體用一原”成為湛甘泉“天地萬物一體”論的基本內涵。

心學文化“一體”觀,可以啟迪今人:人與人之間、民族與民族之間、地域與地域之間,儘管存在著差異,只因萬物一體,所以不存在“人己之分”和“物我之別”,都是自己;雖然一體,因彼此的思想觀念不一樣,而有種種的差異性,所以,“萬物一體觀”是辯證的一體觀,萬物一個心,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無有差別;個人用心不一樣,顯現不同的差異,所以,你不是我,我不是你。概括起來,“萬物一體”的真實義就是,你就是我我就是你,這是無分別的心,此為前提;你不是我我不是你,這是分別的心,此為既成的事實。明白此理,人類必須無條件地相互包容,可以通過“對話”“合作”“包容”“協調”“同心協力”“同舟共濟”,可以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統一體。也就是說,明代心學家所倡導的“一體”論,作為療治世界社會頑疾的良方,其療效至今仍未消退,對家、國 、天下的治理與維繫,有著不可低估的意義。可以令世界各族人民獲得文化共鳴,達成心靈契合,使彼此之間可以和平共處、利益交融、共同發展。

心學文化的“一體”觀,裡面蘊含“命運共同體”的思想因子。其不只是對王、湛所處時代的救贖,更為在新時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及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提供重要的理論支撐和啟示,這是心學文化最為重大的社會價值和具有世界意義之所在。中國不僅是真理的倡導者,更是行動派,“一體”觀的構建,關鍵在於知行合一。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理念,並且在不同場合多次提及陽明心學的內容,指出王陽明的心學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也是增強中國人文化自信的切入點之一。這充分體現了習總書記對心學文化真精神的重視和正確把握,同時也具體指明了心學文化的世界意義與當代價值,讓真理煥發出磅礴的實踐偉力。

我們研究心学文化对世界的意义,從其要義“萬物一體”觀的角度探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及其對世界的意義,是順勢而為,亦是對二者密切聯繫的詮釋。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斷言,心學文化並不是僵死的學問,而是具有強大生命力和實踐意義的鮮活文化,是具有世界意義的精神標識。要化解當前世界面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需要依靠物質的手段攻堅克難,更需要依靠精神的力量誠意正心。所以,它是中國的,更是世界的,是屬於全人類共同的精神寶庫,可以跨越時空、國界、膚色、種族和不同文化背景,實現互通互動、共情共鳴,我們應當深入發掘並加以發揚光大。

我們殷切期待,通過倡導弘揚心學文化,挖掘研究其文化內涵精髓,與世界各族人民共同交流互鑒,以心啟心、以心傳心、以心會心、以心印心,共同踐行心學文化要義,愛護生命以求安全、關懷生命以求發展、尊重生命以求和平,從而構建起“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為應對全球治理挑戰提供價值紐帶。

文:張永贊、 黃燕英

西樵山(世界心學)研究聯合會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