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朝向高質量發展轉型動力不減 文:文 武

內地昨日(17日)公布的兩組數據引人注目。第一組數據是第二季GDP按年增長為6.3%,遜市場的預期,今年上半年GDP增長則為5.5%。第二組數據是6月份16至24歲的青年失業率為21.3%,屬有紀錄以來新高。

對於這兩組數據,外間有很多不同的分析,一些人據此對中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感到憂心。筆者認為,這兩組數據所反映出的,應該是中國經濟正處在一個轉型階段的正常表現,而非發展動力放緩的表現。

內地今年第二季的經濟增長,按年計算增幅為6.3%,為兩年內的新高,比第一季的增長快了1.8個百分點。不過,由於去年的第二季,內地正受到以Omicron為主的新冠病毒疫情影響,尤其是上海等經濟重鎮受影響較為顯著,經濟處於低位,因而外界預期在復甦經濟的帶領之下,第二季的增長率應該在7%以上。而官方公布的數據低於預期,因而有許多分析認為,內地疫後復甦出現動力減緩,對下半年的經濟增長的預期,亦感到悲觀。

不僅僅是從數上分析,會讓人產生比較悲觀的情緒,內地民眾有不少人也能從日常生活中,感覺到經濟發展動力不如疫前,各地政府雖然一再推出增加信心,鼓勵消費的政策措施,但消費卻一直熱不起來,前一段時期,更有不少人在談論通縮、消費不足等問題。

與之相關的是,青年人的失業率升至21.3%的高位,而且,隨着新一年度的大學畢業生即將投入市場,估計相關的比率仍會進一步升高,引起人們對內地發展的擔憂。

內地經濟增長不如預期,可能並非空穴來風,有一定的事實依據。不過,如果因此就看淡內地經濟的發展趨勢,卻有可能是誤判。從宏觀的角度看,內地經濟發展正處在一個轉型期,而在轉型的過程中,出現的波動不足為慮,重要的是內地經濟正朝向更健康的方向發展。

過去五十年,中國經濟高速發展,主要得益於改革開放政策,同時亦受益於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讓中國成為「世界工廠」,承接了世界各國各種商品的加工製造。不過,自2016年起,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由於自身的一些問題,出現反全球化的風潮,更加向中國發起貿易戰、科技戰,遏阻中國發展。

近一段時期,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更吹起要與中國脫鈎斷鏈之風,雖然最終發現很難做到完全脫鈎,而將這種說法更改為所謂的「去風險化」,將針對中國的貿易和科技的限制不斷縮窄,但總體上要求減少對中國製造業的依賴,並沒有改變。

中國積極拓展東盟、「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新興經濟體的貿易往來,而總體上的進出口貿易總額仍保持增長,但是,西方國家對中國採取的限制貿易政策,仍然會有一定影響,尤其是東南沿海地區,以及部分主要以美歐市場為銷售對象的行業,所受影響較大。

在這樣的新形勢之下,中國在繼續拓展全球各地的市場的同時,逐步轉向高質量發展,服務本國民眾提高生活品質的需求,提升工業的水平。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也是經濟大國,大國經濟發展主要靠自己內部的需求帶動,14億中國人生活品質的提升,就是經濟發展的巨大動力。因而,中國新的發展方向,不僅繼續強調要進一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同時也強調要高質量發展。

過去一段時間,一些人期望中央能放寬房地產政策,再次由房地產帶動整體經濟發展,但這一部分人的願望顯然是落空了,從中亦反映出,中央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決心。

轉型的過程中,自然會出現多方面與以往不同的情況,會對社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年青人失業升至高位就是其中一個較顯著的方面,這是因為,過往大學和職業教育,主要是為經濟全球化發展格局之下的中國經濟而服務,而當全球經濟出現轉變,中國須因應新形勢轉型之時,學校教育的轉型相對滯後,青年就業問題就會凸顯出來。不過,很顯然,這種現象只是短暫的問題,在國家經濟整體實現高質量發展,國民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這些問題很快就會得到解決。

內地經濟發展遜於預期,疫後復甦的增速有所減緩,但並不是經濟自此失去增長動力的表現,而是正在朝向高質量發展的轉型,因此,對中國經濟毋須悲觀,而應該更加充滿信心。

文:文 武

資深傳媒人,曾任企業傳訊高層及在多間報館擔任要職。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