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交惡 香港「兩制」必須重新定位 文 : 吳桐山

美國總統選舉還有幾個月就知道鹿死誰手,但無論誰當選,我認為中美交惡的大趨勢都不會改變。作為歷史唯物主義者,這是很客觀的,由貨物貿易到金融再到互聯網,中美之間互惠互利的地方的確是縮小了,差異或對抗的地方的確是變大了。當然,合則兩利、鬥則俱傷這樣的話永遠是正確的,真正打起來對雙方都是很痛苦的。但互聯網時代是贏家通吃,中美由於意識形態分野,中國多年前已經在互聯網自立門戶。現在的趨勢一定是中美兩大網絡爭鬥,在互聯網領域你中無我(美國互聯網巨頭早就撤出中國)、我中無你(美國下一步也會驅逐中國互聯網企業),明刀明槍爭奪21世紀的話語權。

在這種情況下,香港必須重新定位。香港以前是中美互惠互利的最大受益者,最典型是美國在上世紀曾經將全球一半的成衣配額都給香港,然後港商在內地設廠製造,經香港出口美國。在貨物貿易時代,中美互補性最強,那時候中國還很窮,大量廉價勞動力;美國人用中國貨,可以少幹活、多享受。而香港就在這個交界位吃好處。所以,20世紀香港的繁榮,實在是天賜的。

金融時代,香港也是利用自身的制度優勢,吃盡了中國企業海外融資的好處。但中美交惡由貨物懲罰性關稅打到金融戰,香港吃中美交往着數的角色必須拆倉,容不得你不拆倉。

因此,香港必須大變。例如,過往香港的金融機構都是按照美國的指揮辦事,香港銀行的制裁名單就是美國FBI的制裁名單,否則美國不讓你做美元交易,你就完蛋。又例如,香港政府的紀律部隊,過往多數去美英等國培訓、交流。現在有了《港區國安法》,人家說不歡迎你來交流了,你還去幹嗎?

其實香港這種角色本來就極度怪異。名義上你是中國一部分,但實際上香港社會上上下下很多運作環節,都是要聽美國指揮。特區政府、各種專業組織,都是去美英培訓交流,以美英的標準為標準。這種怪異情況,國家心知肚明,但過去就是刻意留着香港這個怪異的窗口角色,怪就怪一點吧。但現在中美翻臉,你這種怪異角色還有甚麼保留的價值呢?

所以,美國人、香港反對派,口口聲聲說「一國兩制」已死,這句話不是完全錯誤。起碼在他們的角度而言,香港以前那種角色是已死了。在他們眼裏,香港所謂的「一國兩制」就是屬於中國但聽美國的。但站在中國的角度,「一國兩制」就是一個國家、兩種制度,哪怕香港的角色會發生改變,是否「一國兩制」是中國說了算。香港對美國是一個角色,這個角色以前要聽美國的,現在「死了」;香港對中國是一個歸屬關係,這個演員是屬於中國的,演員當然「沒死」。

但香港以後在國家、在國際扮演一種甚麼角色,這影響着香港人民的生活,這個問題現在還是懸而未決。老角色沒有了,以後唱甚麼角色呢?如果一個演員長期沒有角色,那演員也會「死」。希望國家盡快就香港角色定位作研究決定,否則香港人只能一直活在一種沒有希望的狀態中。

 : 吳桐山

學研社成員,時事評論員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