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教山配水庫羅馬式建築的文化遺產價值 文 : 黃家豪

疫情以外,近日最為熱門的社會新聞莫如深水埗主教山的配水庫拆遷,被發現內藏有羅馬式石柱和紅磚圓拱結構的蓄水池。水務署以「水缸」向古物古蹟辦事處通報諮詢,古蹟辦也不加深究,不派人考察就讓拆卸工程開工,差點就把百年罕有古蹟毀掉。

這裏面的行政失誤,部門失職情況容後下一篇文章討論,先說一下我對這個古蹟在文化遺產價值的看法。

歷史沿革與建築風格

按照公開的新聞報道和資料,政府去年(2020年)5月向區議會提交的文件說明,配水庫建於1930年之前。部分政府檔案顯示該配水庫與九龍水塘、荔枝角濾水池、油麻地抽水站,同為「九龍重力自流供水系統」的一部分,於1904年竣工。據一些曾進入現場實地觀察的市民所說,看見石柱上有1909年的字樣。可見此配水庫設施建成已歷百年以上。

香港有不少以配水庫為主體的休憩遊樂場,如藍田、馬頭圍、油塘、鴨脷洲等配水庫遊樂場,基本是都是建於人工堆砌的小山頂上,外形如平頂的瑪雅文明金字塔。

主教山的配水庫,則是建在80米高的天然小山丘上,山頂上平緩,四坡茂林密布,有很多參天大榕樹,可見這裏作為公園有很長的一段時間。地圖上的名稱是窩仔山配水庫遊樂場。

從照片和視頻所見,配水庫內部的立柱建築為花崗岩疊成方型立柱,表面不經修飾,頂部與紅磚砌成的圓拱頂相連,立柱頂部和底部都裝飾有水平線腳。配水庫天花頂是長列拱券結構,整座建築是較為典型的羅馬式風格。

蓄水建築以羅馬式風格建造,最早溯源於古羅馬浴室。在英國巴斯(BATH)的古羅馬浴池,建於公元2-3世紀的羅馬帝國時期。其中的室內圓形浴池,其圓拱立柱及拱券結構非常酷似主教山配水庫的建築。

與蓄水池功能相同而更為出名的文化遺跡是土耳其伊斯坦堡的地下水宮,這是6世紀拜占庭帝國時期建造的儲水池,是為保證君士坦丁堡的城市供水而建。地下水宮同樣是羅馬式圓拱頂和拱券結構,只是柱子采用更為高大和氣派的科林斯式圓柱(CORINTH)。

同樣風格的水池建築,在租界時代的上海也有。在上海延安路的上生新所,是近年頗具名氣的時尚網紅打卡地。其中主體建築包括孫科別墅、哥倫比亞鄉村俱樂部、海軍俱樂部等。全都建於1920年代,當中最為耀眼的是海軍俱樂部內的英制馬賽克貼面遊泳池,四邊是兩層立柱圓拱頂門廊,與巴斯的古羅馬浴池風格非常相似,算是英國建築文化在遠東一脈相承的延續。

原始的建築風貌最是珍貴

在配水庫的頂部未被挖土機破壞之前,很少有人見過裏面的景象。這100多條石柱和圓拱結構支撐起的蓄水池建築,100年來基本上沒有被擾動過,保持著最為原始的風貌,這在其他發揮着日常各種功能的文物建築來說十分罕有,在歷史和考古研究方面具有巨大的價值。
文物建築的原始風貌為何如此珍貴和難以保存?舉例來說,一座百年歷史的教堂,在多年的歲月風雨中,難免會碰到風災水淹、雷擊火燒的破壞,需要災後修復;在日常使用的時候,也會因應功能的改變,添置了祭壇、座位,增加或減少了一些房間與設施,還有加建水電、通信網絡等現代化系統;教堂建築在漫長歲月裏也需要不斷維修和加建,這過程中會應用上當時的新技術和新材料。所有的這些工程改動和維修保養,在維修和改建時要保持建築原始風貌,使用原有技術工藝和材料來修復,修舊如舊這樣的文化遺產保育觀念出現之前,實際上都是對原結構、建築風格和原材料的破壞。因此,一棟建成于百多年前的教堂歷經多次維修變更,其中的原始結構和配件,可能只有不到10%。而整棟建築則留下了百年來不同時期的歷史痕跡和時代印記。

而主教山配水庫,按文獻記錄在1951年有一次維修,然後在1970年代停用。這不是公共開放設施,百年來外界對其擾動很少,對其原貌的改動也非常少,是真正原汁原味的百年建築,珍貴的文化遺產,絕對值得對其進行文化保育和活化。

文 : 黃家豪

復旦大學考古學博士
專欄作家
學研社成員
從事教育及文化工作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