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香港成為「國際高等教育樞紐」 文:鄧家豪

施政報告快將出爐,重磅消息不斷。對於教育界影響最大的消息是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教資會)有意建立香港圍「國際高等教育之都」,將把「八大」的非本地生資助學額(八大每年學士學額15000個)由百分之二十提升至四十,並鼓勵大學善用學額來招收東南亞及一帶一路地區學生。筆者過往多次撰文指香港有條件成為國際教育之都,對國家、對香港都非常有利,今次的消息實在令人振奮。

一帶一路招生

社會各界紛紛討論有關變化,探討新增的3000個學額「何去何從」。教資會增加撥款,減少收生限制,為八大提供「國際化」的基本條件,對推動香港高等教育國際化,邁出了非常重要的一步。然而,教資會對這些學額有什麼收生規定,以及大學如何運用這些學額,才是影響香港高等教育發展的關鍵所在。

一直以來,香港的大學對內地學生都深具吸引力,而大學也一直積極在內地招生,有供有求,平常不過。然而,由於生源影響「國際化」,若八大繼續專注錄取內地生,有機會令相關評級下降。另一方面,為了發揮一國兩制優勢,令香港成為國際教育的樞紐,錄取他國學生變得越發重要。

香港作為國際城市,為東南亞及一帶一路諸國國民所熟悉,享譽甚隆。隨一帶一路諸國經濟發展,對優質高等教育需求將持續上升,香港的大學自然是區內學生的上佳選擇。若香港成為一帶一路的高等教育樞紐,可以預期區內年輕一代交流更多,能推動未來諸國長遠發展,助力人文交流及各層面的合作。

完善頂層設計 謀定長遠發展

不過內地生源廣大,香港的大學會否「捨近就遠」,「多走幾步」,有效地建立香港為國際高等教育樞紐,依然存在諸多變數。當局對香港教育(不單單是高等教育)的頂層設計乃至教資會對八大的要求及規範,都將影響香港作為區內教育樞紐的發展。

環顧全球知名的「國際教育樞紐」,都有完善的住宿配套,乃至畢業生就業及定居等全盤規劃,吸引學生之餘,把教育佈置在「吸收人才」的風口,令「教育樞紐」的功能發揮到極致。推而廣之,這些地區的中小學也受各國家長及學生青睞,有不少家庭甘願為這些良好的「一條龍」教育而「孟母三遷」。這樣全盤連結,層層鋪疊的頂層設計,使這些國際教育樞紐得以收獲龐大效益。「教育」不單是民生所需,而是關乎國際關係、文化定位、經濟產能的國之重器,其無形的影響力及附加價值,難以估量。若香港要發展為「國際高等教育樞紐」,就更加要把目標定作「國際教育樞紐」,八大「國際化」不過是全局之始。

商校合作 後發先至

除了把「教育」抬升到關乎國家發展的戰略地位,也必須務實地推動香港發展為教育樞紐的關鍵工作——「招生」。英、美、澳、紐的大學全球招生力度龐大,其中非常依賴各地仲介機構。這些大學與中介機構通力合作,建立全球招生網絡。若這些機構與外國大專院校合作比香港的順暢容易,香港的大專院校在外國的招生實力自然大打折扣。

外國大專院校招生網絡雖然成熟穩健,但樹大有枯枝,有時為收生質素把關不力。大專院校愛惜校譽,行事小心謹慎自不待言,但不等同要全盤否定商校合作。本港大專院校宜儘早探索與招生機構合作的模式,找出多方共贏之道,助力香港教育「國際化」彎道超車。畢竟環球招生要耗費龐大人力物力,若要勝過周邊地區的「教育樞紐」,反應敏捷的合作夥伴必不可少。

筆者相信不少城市都希望成為「國際高等教育樞紐」乃至「國際教育樞紐」,「人」「財」兩得。香港既有條件,還望當局和業界能全盤規劃,披荊斬棘,成就偉業。

文:鄧家豪

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協會秘書長、香港校外教育及培訓專業協會(HKAEEP)創會會長;慈善機構童理心(Kidpathy)創辦人暨主席;陽光兒童基金會主席;教育倡行(Edution Network)董事;御學軒教育集團創辦人及主席;香港教育大學在讀教育博士(EdD)。鄧家豪創辦及投資多間教育企業,以實踐其數據為本的教學理念及推動教育科技發展。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