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併購如婚姻 也講求門當戶對 文:若耶溪

香港經濟發展成熟,企業之間的併購不時都會發生,據統計,僅去年上半年就有24宗,雖然只較2019年同期增加3宗,但由於有多項大型交易,併購金額大增超過4倍。受疫情影響,同期海外的併購宗數和金額均為負增長,但內地受到的衝擊較小,因此內資趁優質資產打折之機全球掃貨,而香港則近水樓台先得月。據業界透露,香港的優質資產並不愁買家,其中金融業尤其受到內地青睞。

但是,是否每一宗併購都能成功呢?例如先施去年宣告賣盤予內地企業偉祿集團的交易,近日就橫生枝節。越秀2013年收購創興銀行也被市場認定作價偏貴,後來的發展也證明該宗併購並不太成功,似乎缺乏明顯的協同效益,創興的股價也跌至當年收購價的一半左右,這意味着越秀在併購創興後出現了水土不服的問題。

所以,併購就如婚姻,不見得結局一定就會幸福美滿,強強聯手的結果不一定就會更強,而是最適合的才是最好的。分析認為,在內資的推動下,本港的併購個案還將更加頻繁,例如近期較矚目的就有星島集團賣盤以及東亞人壽的出售等。想要提高併購的成功率,企業之間也應如婚姻一樣講求門當戶對,這對於企業、員工乃至本港經濟都有好處。

那怎樣才算門當戶對呢?首先,能出海進行併購的內資大多屬於巨無霸,旗下資產眾多,而港資則通常嬌小得多,被併購後可能因為在新東家並不出眾而被忽視,繼而影響未來的發展,甚至可能猶如嫁入豪門的灰姑娘,遭到婆家輕視。三國時曹操和袁紹爭霸,同時拉攏小軍閥張綉,張綉本欲投靠勢力更強的袁紹,但他的謀士賈詡分析認為,對袁紹而言得到張綉只屬於錦上添花,因此並不會怎麼重視張綉;但對勢力稍弱的曹操而言,得到張綉就等於雪中送炭,因此更能賣個好價錢。張綉聽從了建議,後來的發展果然如賈詡所料。

其次,內資併購本地企業就如同中港婚姻,雖然很多也十分幸福美滿,但由於雙方的背景和文化差異巨大,互相不適應的地方可能更多,磨合期可能會更長,因此相較本地婚姻或併購,出現問題的可能性也會更大。1998年,原德國戴姆勒與美國克萊斯勒合並,一躍而成為全球最大的汽車公司,但由於雙方巨大的文化和背景差異,導致合併後根本無法融合,9年後最終只能選擇分手,給公司、員工和股東都造成了巨大的損失。

最後,則是近年來越演越烈的政治風險。內地企業總是受到美國的打擊,其中影響力巨大的科技、金融業尤其如此,被併購的本港企業也可能受到牽連。這就猶如嫁入麻煩不斷的婆家,婚後怎麼可能不需要共同面對問題並付出代價。1999年,英國沃達豐收購德國曼內斯曼引起了反壟斷調查,為了通過調查,曼內斯曼除了核心的電信業務被保留,其餘業務慘遭沃達豐肢解並出售,百年老牌企業就此消失。

當然,筆者並不是要徹底否定內資的併購,只是以上種種都值得有賣盤打算的本港企業參考,避免再出現類似先施和創興銀行等難言成功的併購案例。

文:若耶溪

前傳媒工作者,現從事金融業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