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談港人對「美元加息潮」的謬誤 文:寒柏

自本年度3月份起,美聯儲再次啟動加息,在9個月之內,由接近0至0.25厘,大幅加息4.25厘,至12月份的4.5厘左右;明年加息步伐將會減慢,但仍會維在5厘以上大約1年左右。

近1年以來,普遍香港人不認為美元會大幅加息;坊間對美聯儲宣布大幅加息的消息多嗤之以鼻。以下總結了香港坊間之荒謬觀點:

一、加息不能遏止「供給側」通脹之講法是胡說八道:
香港財經及地產界有權威人士認為,這兩年的全球性通脹因疫情失控而起,再加上俄烏戰爭影響能源供應。總括而言,通脹是「供給側」所造成。加息只能抑制「需求」,不可能讓社會增產。因此,美聯儲加息根本無法改變今次「供給側」所造成的通脹。
 
但這講法其實完全不符合最簡單的經濟學原理。以加息遏止通脹,從來不是「遏抑需求」。簡單來說,這只涉及「錢」與「物」之間的供求關係。錢重則物輕,物重則錢輕,僅此而已。無論在什麼情況之下,只要削減貨幣供應,便可以壓下資產泡沫的澎漲,繼而是通脹,最終甚至乎會造成通縮。反之,濫發貨幣便會造就資產泡沫及刺激通脹。

二、誰說通脹只是「供給側」問題?薪金沒有上漲嗎?
把通脹單純地歸究於「供給側」問題,除了是把簡單的問題複雜化之外,亦忽略了一個根本問題。疫情爆發後的世界,所短缺的從來不只是物資,還有各行各業的人才。
 
由於環球供應鏈整合,各行各業高度分工,導至很多人難以轉型而永久失業。在世界各國裡,勞動人口不斷下跌,但現有的工種卻沒有人做。同時間,過去20年的環球資產泡沫漲,不少人受惠而提早上岸。簡單來說,就是世界勞動人口出現短缺及失衡。
 
在環球經濟不景氣下,高增值的產業或許仍會出現裁員潮,但傳統及基層行業均出現「不夠人」之情況,很多地區的服務性行業還不斷爆發「罷工潮」,工會要求加薪,商家都被迫高薪挖角。這是什麼情況呢?
 
就是「通脹」與工人「加薪」的循環早已形成,並開始失控,這才是美聯儲忽然決定大幅加息的其中一個主要原因。
 
三、美國政府債務太重,支持不了加息?
坊間一直存有一個講法,就是美國政府債務太重,如何負擔得起加息?這講法亦脫離了現實。美元加息,首先會增加借款人的負擔,然後則會惠及存款戶。換句話來說,這會鼓勵國民的儲蓄,並加重借貸的負擔,變相會收緊了銀根。這才是加息對經濟最根本的影響。
 
至於原有的中長期美國國債,並不會立刻「變貴」;原有債務的孳息率是不變的,只是美債的市場價格會受壓而已,這並沒有即時增加美國政府的負擔。美國政府短期債務到期後,美國政府確實需要以更高的成本「再融資」。但只要美元仍是世界主要的儲備貨幣,便不愁沒有買家,且美國政府尚可以「印錢」來解決問題。
 
此外,在孳息率倒掛的情況下,美國政府尚可以「借長錢」來償還「短債」,或會反過來減輕財敢負擔。簡單來說,美聯儲加息並不一定會加重美國政府的負擔。我們看「美國能否承受加息之壓力」,主要還需要判斷加息對整體美國經濟的影響。

四、美國經濟及企業可負擔得起加息嗎?
想深一層,為何香港商界認為美國無力加息,並一直否定美國加息之可能呢?其根本的原因,就是香港商界本身無法支持加息後之負擔。港商在直觀之下,由於自己也支撐不住,便一口咬定美國不可能加息了。
 
舉例說,香港經濟以房地產為主,乃百業之母;一般香港工商物業的出租率在8成以下,就算假設完全出租後的租金回報率才不過是2厘以下,回報率絕不吸引。雖然一般物業投資者及發展商的借貸在5成以下,但單以租金收入來說,已無力支付HIBOR高達5厘的利息成本。過去20年來的低息環境之下,持有收租物業再以此融資投資的生意模式,本是穩賺不賠的玩意。但過去1年來利息大幅攀升,一大班港商已在不斷「出血」,正被消耗「老本」及「現金流」。在租金回報不吸引的情況下,亦進一步影響物業價格及房地產銷情,使香港地產商由「囤積居奇」而變為「一手蟹貨」。因此,香港社會各界都期盼盡快與內地通關,指望「北水」可拯救他們。
 
相對來說,美國商界和香港商界的情況並不一樣。儘管長時間維持在高利息的情況下仍會影響美國經濟,但美國絕大部份的跨國性龍頭企業之盈利率都比港商高。美國科技公司的利錢本來就夠深,跨國性企業亦受惠於強美元,國外生產成本下降,承受加息的能力比港商強大得多。
 
再簡單一點來說,以聯儲局的預算去估計,即美國於未來一年維持在5厘以下,還不至促使美國經濟大幅衰退,但香港房地產商可以支撐多久呢?

五、總結
現時,某些香港的權威還發表斷章取義的觀點,認為美聯儲已「由鷹轉鴿」。但據美聯儲所發布的消息,再綜合國際投資機構的觀點來說,美國基準利率於明年還會上升至5.1厘之水平,等到2024年才會下降至4.1厘,並於2025年下調至3.1厘。按這個計劃來說,美元正告別「超低息環境」,其實談不上「由鷹轉鴿」。
 
香港政府及商界要想清楚的是,在可見將來的利率都不會再回到0至0.25厘的水平,地產界別裡的收租行業不再吸引,物業價格亦無可避免會受壓。此外。美元及港元之利息比人民幣還要高的情況下,將會有多少內地企業願意來港舉債呢?本港金融跨境業務如何支持下去?
 
 
文:寒柏

從事金融業,亦為自由撰稿人。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