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海防博物館帶出珍惜和平的信息 文:朱家健

1941年的12月25日被稱為香港的「黑色聖誕節」,當時守衛香港的英軍和來自數個國家的兵團成員,捍衛了香港約20天,卻最後仍被日寇攻陷香港多條防線,當年的平安夜絕對不平安,香港淪陷,當年的總督楊慕琪投降,香港期後經歷了三年零八個月的黑暗悲痛。

位於筲箕灣的香港海防博物館於2018年遇上颱風山竹來襲,白色的帳篷破洞,該博物館也隨即安排閉館並進行內部維修,重置各個展覽廳的展品等。今年11月24日,香港海防博物館向公眾重新開放,筆者近日也抽空到該博物館參觀和學習。重新佈置的博物館添置了不少新元素,包括新設計的館徽、軍人塑像和彩色白鴿等「吉祥物」,「古跡徑」翻新後改稱「史跡徑」,沿途和碉堡內放置了仿製的炮彈和火藥作教育用途,為遊人增加了不少「打卡位」。相比內部裝修前,博物館門外新置了一枚XVII型水雷的展覽品,讓遊客耳目一新。

博物館館方也重新鋪排了常設展覽廳和專題展覽廳的展品和故事,連原本的精品店也變身成為專題展覽廳之一。過去,各個常設展覽廳的故事是有連貫性和時序性的,在館方精心安排下,各個常設展覽廳有各自獨特的主題,更重要是在裝修和重新編排展品後,現在該博物館是以「中國人視覺」去說故事,增加了英國侵略晚清、清廷喪權辱國割讓香港島和九龍半島、租借新界給英國的來龍去脈,也更詳細說明了《穿鼻草約》、《南京條約》、《北京條約》、《展拓香港界展專條》,讓參觀者可以更加詳細瞭解真正的歷史。

在重新設置展品排位後,英國人在展館裡已不再是主角,相比過往設計者專注歌頌「英治時期」的「貢獻」,現在的香港海防博物館更淡化了英國管治時的「豐高偉績」,也勇於描述英軍「取得不少土地……尖沙咀多處亦被劃為軍用範圍,限制了城市發展」、「(英國)軍方與(殖民)香港政府…就資源分配偶有衝突…」真正寫出了英國殖民者只把香港作為壓榨資源的「懂下金蛋的母雞」,殖民者及其祖先的劣根性和賊性被揭露無遺。

作為戰爭博物館,香港海防博物館現時也在其中一個常設展覽廳對「九一八事變」、「一二八事變」、「西安事變」、「七七事變」和「南京大屠殺」增加了相片和文字描述;另外,也大幅增加了對東江縱隊 (包括港九獨立大隊)、抗日武裝力量「八路軍」在二戰時血拼日寇史跡的說明、捍衛當時包括香港的華南地區的無私貢獻。這些館藏可以讓香港年輕人正確地、有系統地認識中國歷史和香港歷史。

值得一提的是,香港海防博物館把原本的「中國人民解放軍駐香港部隊」常設展覽廳的展品和內容豐富化、寫實化、生活化,與時俱進,不但把這支威武文明之師專業、親民的一面展示,例如在香港參加公益和獻血活動,展覽館也介始了部隊前身,並對解放軍海軍軍旗作出了描述,與以往同一個展館相比較,內容更充實。

香港海防博物館在重新設置館藏後,摒棄以往只從殖民者/侵略者的角色說故事,改以較客觀的第一身去設計和審視館藏的排序和設計,讓參觀者更受落。香港海防博物館的母館 – 香港歷史博物館的常設展覽《香港故事》更新工程,日後也可參考香港海防博物館現時的展示模式。

戰爭禍害深遠,和平不是必然,我們更要珍惜和平,香港海防博物館的彩色白鴿塑像正是默默帶出歌頌和守護和平的信息。

文:朱家健

全國港澳研究會香港特邀會員、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香港總會常務理事、香港基本法澳門基本法研究會會員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