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二十大報告提出,要「深化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着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日前全國人大常委會公佈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愛國主義教育法》的諮詢草案(下稱「草案」),是將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要求和黨中央決策部署轉化為全社會均需遵循的法律規範。在錯綜複雜的國際形勢中,愛國教育將有助全國人民堅定信念,增強國家凝聚力,對港澳地區而言,也有助強化與內地命運共同體的觀念,共同肩負民族復興重任。
在港英時代,香港的教育缺乏對新中國成立後的歷史介紹,香港中青年一代人普遍缺乏國家意識或對國家的了解。國民教育的缺失令香港陷入一個困境,特別是在2019年發生的黑暴事件,讓香港全社會開始深刻的反思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性。
愛國主義需要公民將自己國家的歷史文化整合進個人價值與生活意義的構建中,讓香港同胞認同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的身份。國民教育的核心就是愛國主義,強調愛國主義精神和國家意識。在草案第22條中提及港澳的內容為「國家採取措施開展歷史文化教育和國情教育,增強港澳台同胞對國家和中華傳統文化的認同,自覺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從中可見,在港澳地區推行國民教育的着力點應放在國情、歷史、傳統文化等教育和推廣上。
中國擁有悠久的歷史、廣闊的國土和燦爛的文化。愛國主義的教育基礎就是來通過把國家的歷史、地理、文化等與個人的價值觀相融合,讓我們的生活有了更深入、廣泛及豐富的體驗方式,從而對國家與自身獲得一個更具體化的連結。如今,香港有抗戰勝利日、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國家憲法日等等;此外,在文化和節慶活動上也增加了不少傳統文化元素,中小學、幼稚園定期開展升旗禮等,就是一種從體驗上建立與國家意識的連結。
筆者認為,香港的國民教育還要通過創新的形式、豐富的題材和多元的角度,來呈現燦爛的中國文明,傳遞當代中國的偉大復興,探索百年變局的發展機遇,讓港人認識過去、融通古今,認識香港和國家的關係,不斷增強年青一代的民族認同感。
香港的各級各類學校要在教育內容、方法、實踐等方面下功夫,將愛國主義教育貫穿學校教育全過程,將其內容融入各類學科中。同時,針對各年齡段學生特點,確定愛國主義教育的重點內容,採取豐富適宜的教學方式,展開多種多樣的遊學交流活動,增強愛國主義教育的針對性、系統性和親和力。另外,除了教育部門要完善愛國教育內容,也要在媒體上進行潛移默化的愛國教育。
說起愛國主義教育上,外國一些做法可謂激進。例如,美國在開大會前一定唱國歌,並廣泛建立愛國教育基地。華盛頓的林肯紀念堂和杰佛遜紀念堂,費城的獨立宮,波士頓的五月花號古船、亨廷頓圖書博物館等美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要求全美所有學校安排學生經常到來參觀學習,接受愛國主義教育。美國還利用電影等媒體宣傳愛國教育,如荷里活大片《拯救大兵雷恩》《空軍一號》《獨立日》《珍珠港》等都旗幟鮮明地宣傳美國精神,《上帝保佑美國》《美麗的美利堅》等也是著名的愛國主義歌曲。
總體來說,愛國主義教育要因地制宜、穩步推動,需要社會各界共同努力,我們可以多鼓勵香港年輕一代,讓他們熱愛中國人的身份,為愛國主義教育發展貢獻力量。
文:黃冰芬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香港再出發大聯盟總主任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